评论:秦始皇遗体可能保存完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9:28 东方网

  郭志坤作品集拙作《让秦始皇好端端躺在地宫里》在东方网刊发后,对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引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持“始皇遗体已腐烂”看法者认为:秦陵地宫虽然没有被盗空,但是秦始皇只剩下一把尸骨了。其理由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正值酷暑,遗体不易保护;当时“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

  这些说法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说的:“棺载輼涼车中……会暑,上輼车上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魚,以乱其臭。”不过这里只说到“臭”,并没有说明是秦始皇的遗体腐烂所发出的尸臭,所用鲍魚“以乱其臭”,必有奚跷,当作别论。按常理说,秦始皇的遗体不至于腐烂到如此地步,对此,后世学者一直持有不同看法。

  持“始皇遗体完好”看法者认为,就当时的防腐水平以及秦始皇至尊的身份而言,始皇死后乃至入葬时的遗体是保护完好的。此说,二十世纪七十年初更加盛行。因为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西汉辛追遗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这是震惊世界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

  西汉辛追女尸为何能保存如此完好?解释颇多。

  有的说,这是木炭、石灰、白膏泥密封的作用,让其处于如同沙漠干燥的环境之中,细菌无法繁殖。

  有的说,棺木密封很好,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有的说,辛追生前追求长生,有服用丹药的习惯。虽然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但丹药的毒性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使得她的尸骨能长久保存下来。

  有的说,在陪葬品里,有大量的中草药,一定程度上为配制防腐药水准备了条件,成为古尸保存的重要原因。

  有的说,从墓壁上雕刻的道家养生图和出土的目前最完整的两部老子《道德经》,不难推测,辛追夫人是道学养生方法的研究者,并有所成就。

  ……

  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很自然联想到秦始皇遗体的保存,认为上述条件都为秦始皇时代所具备,并更加优越。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授认为,单从遗体保护技术来讲,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够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1980年10月初,笔者曾就此问题访问过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见1980年10月9日《文汇报》),他对于学术的探讨是广博而严谨的。他明确地说:“从马王堆女尸保护完整,皮肤仍有弹性,可以想象到秦始皇的遗体,说秦始皇遗体完好,就当时的防腐水平,以及中央集权、秦始皇的独尊身份来说,并非不可能。”

  李先生说,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液体是使辛追两千多年来不腐的“神液”。棺液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中含有汞。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联想,不会使认识固化。狄德罗说过:“想象是提高智慧的翅膀,可以使人摆脱因时空束缚而造成的苦恼。”由西汉女尸联想到秦始皇的遗体,会扫除一些心头上的认识尘积。

  从地点来说,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这里的七月(丙寅日)天气还是比较凉爽的,不像今人所想象的那么酷热难熬。

  从乘舆的设备来说,秦始皇的遗体放在輼凉车里,即有窗牖的车,闭之则温,开之则凉。

  从秦始皇自身的条件来说,他是去海滨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的,路途中有所不适,也吃了不少“长生不死之药”,这些中药虽不能救命,但能杀菌,这对遗体的保护也能起作用。

  这里还有两点不可忽视的:一是死亡之地,二是死亡时身边的人。

  死亡之地在沙丘。沙丘乃商代后期商王的离宫所在。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地方即在此。战国时,沙丘成为赵国名城,著名的沙丘宫就在这里,自然也成了秦始皇的离宫。应该说,其生活设施乃至必要的治疗药物是具备的。御医在始皇病危时,必施丹药之方。在古代中国,方士炼丹,吹嘘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许秦始皇妄想长寿,竟然服食多量丹药,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始皇生前以及病危时大量服用丹药没有疗效,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他的遗体得以防腐而长久保存下来。

  再说,秦王朝的核心高官胡亥、李斯、赵高个个都在场。丞相李斯掌握朝廷大权,赵高是始皇贴身宦官,胡亥是典型的孝子。始皇身边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医术高超的御医夏无且,面对突发事件,他自会运用当时所掌握的杀菌防腐知识。

  始皇暴病而亡,他们甚为担心,“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便当机立断,决定“秘之,不发丧”。这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一策。

  接着,最为重要的是竭尽全力保存好遗体,以免失孝、生变。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亲人死后,即对亲人的尸体视为活人,也谓“事死为生”。所以说,保存好遗体是孝道的重要表现。

  这是先秦时代的“鬼魂崇拜”思想的影响。“鬼魂崇拜”发生之前,人们对尸体弃之不管,如同野兽对待同群的尸体一样。《周易·系辞》中所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正是描写在产生鬼魂崇拜之前人们对尸体处理情形。最初的“鬼魂崇拜”,实际上是崇拜活人的自然本质所产生的活动能力,认为肉体的那个地方负伤,灵魂也同样受伤。此时人们认为死者的灵魂能单独存在,同活人一样生活,所以必须把遗体处理妥当,使它如同活人、真人。人死后,无论埋葬、火葬、水葬,先要把遗体保护好,这是厚葬之首举。

  追溯得远一点,山顶洞人时,就开始了对人体不腐烂的探索了。考古学家发现,当时人死了之后,在尸体的四周撒上一种赤铁矿,红色的东西,这不完全是一种吉利或驱邪,可能这样做也可会使尸体比较好地保存下来。秦汉时期的一段时间,通过所谓炼丹的方式,来服用这种使自己长生不老的这样一种药品,这些,实际上都表明了当时的一种理念,就是希望自己死了之后,第一是不死,第二即便是死了以后肉身不能腐烂。

  其实,古代社会有不少很好的保存尸体的经验和方法。鲁迅先生还说到使遗体不烂的办法,那就是“屁塞”。何谓“屁塞”?即古时人死后常用小型的玉、石等塞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处,据称如此可以防腐不烂。又古人大殓时,常用水银粉涂在尸体上,“屁塞,就是古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见《鲁迅全集·彷徨》),以保持长久不朽;

  马王堆辛追不朽令人吃惊、连云港“惠平”不烂使人感叹,等等,尽管至今仍然扑朔迷离,但许多防腐措施,古人是知晓的,并在施用着:

  上面,鲁迅先生所言“屁塞”以及用水银粉涂在尸体上,这是常用法。

  有的使用含酒精、甲醛量的浓酒来涂之。

  有的使用蜂蜜、沙砾、盐来抹之。

  如今,某少数民族对尸体作防腐处理亦有多法,其巫术传统给人凭空添上了神秘莫测的诡异色彩,可经有关人士的观察,终于揭开了其中防腐防烂的秘密:

  第一法是以添加一定朱砂特别是水银的药物,或塗或蒸发熏蒸它以后,全身有了一层保护膜;第二法是使用草药熏蒸的方法,把死者装进蒸桶里放上消炎杀菌的草药。熏蒸以后尸体可放很长时间,也不会腐烂。第三法对尸体进行脱水;第四法是使用盐花椒。有的边远地区,按照生辰八字计算,死者要等十五天才能上山下葬,这十五天如果正好是大热天,那怎么办?那就是经常更换被子,去掉身上的一些水,而且那亡者也是越来越干,不像一般人死了以后会胀起来。

  有的专家认为,秦始皇死后,初采降温之法,寻得水银之后再将遗体“洁身”,以多层丝绸包扎起来,再浸泡在水银棺之中。如此想象,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始皇死在沙丘行宫,经一番处理后再入棺。入了棺之后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言:“棺载輼凉车中。”

  若是秦始皇遗体在途中就开始腐烂,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当时天下独尊的始皇身上,自然是不允许、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水银也是那个时代常用的防腐剂,炼丹术所生成的水银,是金属物质却呈液体状态,圆转流动,容易挥发,显得与寻常物质相异。怪异现象使得古人感到神奇,因此炼丹家一直想利用这些物质制成具有神奇效用的“还丹”,又称“神丹”。《抱朴子·金丹篇》说:“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就是说,这种“神丹”是兼有使人“长生”和“点铁成金”作用的方应灵丹。

  自古炼丹和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炼丹家往往都兼通医药,许多医家也兼通炼丹,如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古的本草学著作,人们视之为医家的书,但是书中把丹砂列为上品第一,把炼丹所用的四十多味金石药分别列入上、中、下三品,而且明确说划分等级的标准是“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仙……”,这就颇有炼丹术的意味。整天拿着药囊的御医夏无且应该是掌握这些医技的。

  最令人神往的就是“不败朽”,盖因水银有杀毒灭菌之效,故谓“金性不败朽,胡为万物宝”(《周易参同契》)。炼丹家认为服用金银矿物等“不败朽”的东西,可以使人的血肉之躯也同样“不败朽”。因此,他们不仅要设法服用这些东西,还要用人工方法炼制药用的金、银。包括秦始皇在内的许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都征招炼丹家替他们炼金。

  当时时值暑天,把始皇遗体保护好,也是为臣者当务之急的大事、难事。不过,保护遗体的办法在古代流传多种。那时就出现“水银浸泡”办法了,别说“至尊”之始皇,就是春秋战国的贵族墓冢,以“水银为池”并不鲜见。由此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是“水银浸泡”;死亡入棺直至地宫入葬,皆为水银浸泡。

  根据何在?综上所述,可概三点:一,秦始皇时代的贵族墓冢都使用水银等“不败朽”之药了;二,秦王朝高官李斯、赵高、胡亥以及御医夏无且等有权有术者个个在场;三,如今在秦始皇陵地宫里测有大量的水银。

  二十世纪末,中国考古专家在秦陵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其结论是,秦始皇陵地宫里隐藏着大量的水银。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从史书中得到印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无损勘查。经过周密分析,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推论,地宫中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所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的估计至少有100吨的水银。

  一百吨的水银,不是一百吨的水泥!可能吗?

  有可能。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也在反复梳理史料并两次实地取样检测后确认:地宫水银藏量是有根据的。考古的发掘也多次证明,《史记》对秦陵的记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一些专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银,目的不仅是营造恢弘的气象,更有保护始皇帝遗体的意图,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银)的有毒气体防止盗墓贼入侵。当时的贵族墓冢以“水银为池”并不少见。但是,在地宫里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机灌输”,却是始皇陵所独有。

  说实话,上百吨水银,别说古代,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如此水银,来自何方?也许是多渠道。因为炼丹术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方术,这种方术起源很早,而且“多处出丹”。据《汉书·刘向传》载,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枕中鸿宝秘苑书》中说,战国时邹衍(约前305-前240)有“重追延命方”。《战国策》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事实。《周书》更有西周时巴人向周成王“献丹”的记载。

  除了散落的零星炼制外,还有规模较大的矿区,从《史记·货殖列传》获得证实。《史记·货殖列传》说,秦代的巴郡有个寡妇名叫“清”,数代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秦始皇曾为她修筑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怀清台”,以表彰她的“贞节”。《史记》又说:“江南”出丹砂。丹砂是提炼水银的主要原料。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师大教授王子今提出了“江南丹砂”的概念,他认为,从今天了解的中国汞矿分布看,以重庆南部及黔东北、湘西,即乌江左近地区,如酉阳、秀山、务川、铜仁、万山、新晃、凤凰等地最为集中。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汞矿的主要产地。

  《汉书·食货志》也说,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成为巨富。秦始皇将其奉为上宾,并为她修建“怀清台”。自后,史书中凡涉及丹砂无不提到巴寡妇清。以硫化汞为主要成分的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书写、绘画和化妆的颜料外,另一个主要用途是用于医药或提炼水银。由于天然水银非常稀少,当时水银的主要获取渠道,就是用丹砂提炼。

  在史书中记载了巴郡的寡妇清经营丹砂水银盛况,尽管没有提到她与始皇陵的关系,但是秦始皇为她修建“怀清台”之举,这多少带出了秦始皇陵与巴寡妇清的某种关系,若不是提供了秦陵地宫的大量水银,秦始皇又怎会为其修建“怀清台”,并表彰她为“贞妇”呢?

  人们很自然形成这样的看法:秦陵地宫水银来自巴郡的寡妇清。北京大学考古学院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教授对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专门做了研究。他说: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丹砂——丹砂,巴(巴郡)与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之红色矿石。由此看来,上古时代丹砂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华阳国志·巴志》说,涪陵郡出茶叶、丹砂。魏晋时期的刘琳引述《续汉志》对这项记载作注释:涪陵出丹砂。魏晋时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围内。

  重庆川东南地质队总工邓富银作了更详尽的说明,他说:贵州丹砂矿占据全国重要地位,渝东南地区的丹砂矿属于贵州汞矿脉的延伸,具有开发价值。

  巴郡应是古时丹砂的最大供应地,同时,巴郡又是距离咸阳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所以专家们推断,秦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寡妇清提供的。如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巴寡妇清坐拥丹砂矿,做成天下第一的大生意。

  巴郡的寡妇清经营丹砂水银,支持了秦始皇遗体保护完好的看法。


作者:郭志坤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