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学术空气遏制学术腐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9:40 大河网-大河报

  【编者按】

  目前,学术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前天,本报与《中州学刊》杂志社邀请有关专家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此进行讨论,以期引发读者思考。

  既要自律也要他律

  河南财经学院朱金瑞教授:目前学术界的腐败现象可谓五花八门。如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造假;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一稿多发或一个研究课题申报不同层次类别的项目;把论著当成商品买卖;背离学术良心和社会责任,充当一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等。如何抵制学术腐败?一是制度上要科学化。学术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牵引的结果。二是加强行为规范和惩处。要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建设机构,如果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要坚决处理,而不是“本位保护主义”。三是学者要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和自律。四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学术规范的教育,不能仅做救火队员,进行事后惩办。高校在培养硕士、博士的过程中都应进行学术规范和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教育。

  学术管理要尊重学术研究规律

  省委党校孙玉杰教授:当前的学术腐败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社会中存在的腐败问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涉及学术腐败的不只是学者,因此单纯在学术界中进行治理达不到根除的效果。治理学术腐败,一是强化相应的法律制度,树立法律权威,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二是完善学术管理机制,改变只重数量和报刊级别的学术水平评价机制。精神生产是有一定规律的,学术管理应真正尊重学术研究的自身规律,对学术研究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少出文字垃圾,多出原创之作。

  要完善和创新学术评审机制

  省委宣传部规划办副主任牛素玲:在学术活动中,各类评审占有突出地位。它对维系学术活动的正常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受基金资助的课题研究需要通过评审确定立项课题;一项科研项目完成后,需要通过评审对其成果做出鉴定。除上述两种评审被频繁使用外,评审还被广泛运用于其他方面,如设置博士点、硕士点的业务评估;专业职称晋升的资格认定;博士论文答辩;各种学术类评奖活动等。学术腐败现象之所以存在,若从学术体制内部找根源,主要是评审机制作为体制性因素在实际运作中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如受到金钱、权利、名誉、地位等的侵蚀而丧失了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所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学术制度的发展多少有些滞后,需要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其中,加快现行评审机制改革,使其能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始终坚持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并建立健全各种与之相配套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于推进我国学术体制的不断完善,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学术出版物的管理

  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张新:近几年来的管理实践表明,一些学术类、工程技术类和自然科学类期刊不同程度地存在出卖版面、收取版面费等不正当现象,甚至一些知名期刊、核心期刊也出现了这种问题,这毫无疑问会助长学术腐败并导致期刊整体质量、学术品位下降,也影响国家正规出版物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二:一是我们目前的职称、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过于强调论文发表的层次和数量,忽略了对申报者及其成果的内在价值的认同;二是学术性期刊普遍存在办刊经费困难、不受重视和难以为继的现状。从监管的角度讲,作为全省报刊的监管部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全省报刊业的管理,加强对收费发表文章等违规行为的治理,制止学术腐败;另一方面,也希望各期刊主管主办部门关注学术期刊的生存状态,加大投入,自觉地保护现有期刊的稀缺资源,不断提高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为繁荣期刊出版尽责尽力。

  学术期刊要严把学术质量关

  《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李太淼:学术期刊是刊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在抵制和反对学术腐败中有着重要功能和作用。目前,有许多高校、科研院所都把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职称评定、工作考核、成果评奖的重要数量指标,学术期刊的来稿量剧增。如何严把质量关、刊发精品力作是新时期学术期刊面临的严峻考验。说实话,《中州学刊》作为知名学术期刊,每年收到的来稿量在7000篇左右,而发表的文章仅400篇左右,发表文章的压力很大。为确保学刊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特色,学刊不断健全和完善“三审一定”、责任追究等制度措施,以保证优秀稿件能及时刊发,并有效抵制关系稿、人情稿、金钱稿的骚扰。

  净化学术空气媒体应有作为

  大河报副总编王守国:学术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学者是一个让人尊敬的群体。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学术、学者的要求和期望值也比较高。严格说来,目前的学术腐败远没有一些经济社会领域的腐败危害为烈,但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原因就在于这种特殊性。我们在呼吁加大学术投入、健全学术评价机制的同时,也要呼吁学者自律自重,要有与学者这一身份相称的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让真正的学者一直生活清贫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以个人经济利益为第一诉求的学者也不是真正的学者。对这两个方面的呼吁媒体都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

  〉〉〉新闻链接

  学术界丑闻

  去年至今,中国学术界陆续爆出丑闻。

  2006年3月23日,清华大学公开了对该校医学院副院长刘辉的处理决定,因刘辉在申请清华大学职位、职务以及在个人网页中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的材料存在严重不实,属学术不端行为,撤销刘辉清华大学教授职务,解除与刘辉的聘任合同。

  2006年5月12日,科技部调查组公布调查结果,查实上海交大教授、博导、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因此受到被终止有关科研项目,经费被追缴,撤销院长职务、教授资格等处罚。

  2006年6月20日,同济大学宣布终止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美籍华人杨杰的聘用合同,并解除其该校教授任职职务的聘任。经查实,杨杰在同济大学工作期间存在学术造假行为,曾在申报博士点、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屡次将他人成果纳入自己名下。

  2006年年底,国家科技部正式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从2007年1月1日起,在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将受到严厉处罚。《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六种行为: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本报记者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