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季羡林自摘桂冠喝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9:51 重庆晚报
季羡林先生在最近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他希望“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 季老自摘桂冠,首先表明他的谦虚谨慎。平心而论,以季老的学术成就而言,堪称著作等身,学富五车,特别是在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更有着独到精深研究,称为泰斗也并不算过。可他自己不这么看,他觉得自己和王国维、陈寅恪那些大师相比还有差距,还要继续努力,其实他们是各有千秋,无非研究领域不同罢了。季老的谦虚,不由使我想起高尔基的名言:“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季老自摘桂冠,也说明他的清醒睿智。他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且,学无止境,在这个领域你是专家,到那个领域你就是外行。若缺乏自知之明,被捧得越高,就摔得越重。所以,他肯定自己“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自己“不过是个杂家”,这似乎有些低估自己,好在稍微的低估自己并不吃亏,因为谁都知道,“最丰满最好的稻穗,往往最贴近地面。” 与季老的自摘桂冠不同,现在社会上、特别是文化圈里,倒是争戴、互送桂冠成风。刚写过几首小诗,发表几篇短文,就以“著名作家”自居;演过几个电视剧,屏幕上刚露了个小脸,就有人送来“影视新秀”的桂冠;才练过几天书法,能涂抹几笔“颜柳”,就敢自称“书法大师”,到处留下“墨宝”;发表过几篇连抄带仿的论文,在学术会议上发过几次言,就敢戴上“理论权威”桂冠,到处讲学,大言不惭。此外,还有什么艺术大师、当代大儒、文化泰斗、文学巨子、画坛巨匠、歌坛大腕、诗坛巨擘、国际影视巨星、国际著名导演等等。真是头衔遍地有,桂冠满天飞,高帽市场花样翻新,供销两旺。如果说季老“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的说法还有些谦虚的成分在里边的话,这些嗜爱桂冠者“不能望季老的项背”,倒是实实在在的,尽管他们某些人的桂冠和头衔比季老要显赫得多。 陈鲁民 网络编辑:王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