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亏大了•爽歪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12:00 光明网
徐迅雷

  1月8日,山东鲁能集团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宣布从即日起停牌。这一天出版的最新一期《财经》杂志发表封面文章《谁的鲁能》,详述鲁能集团有限公司从职工持股“变身”为一家私人公司绝对控股的过程。印在封面的一行小字,蕴含的冲击力可不小:“山东第一大企业,同时也是全国电力系统最大职工持股企业鲁能集团悄然改制,但700亿资产的归属仍在迷雾中”。

  与山东鲁能“变形计”引发的连锁反应相比,地处西部的西北轴承在完成“三步走”之后,一点脾气没有,只留一声叹息。央视《焦点访谈》1月7日报道说,作为宁夏的头号好国企,西轴本来拥有名牌、拥有市场,还是宁夏的利税支柱大户,5年前与德国一家公司“合资”,德方占51%股份控股,架空了中方人员,运作两年后大亏,中方已无力增资,德方立即买下中方49%股份变成了独资公司,于是立马发飙盈利,而留给中方的是“两手空空”。从“合资商议”到“控股变亏”再到“独资大赚”,这样的“三步走”正是许多外商吞并中资企业的套路。

  鲁能也好,西轴也罢,本来都是国有大企业,不存在“谁的”这个问题;但它们却使劲上演“变形计”,这让我想起金庸笔下的名角“独孤求败”:这些在当地、在行业数一数二的企业,“独孤”得很,却恰恰在“求败”;不过与“独孤求败”这个形象“平生求一敌手而不得”不同,外商、私企都有“成全”这些国有大企业“求败”的足够能力,能迅速将看起来像个庞然大物的国有大企业击败,对自己俯首称臣,于是,有人亏大了,有人爽歪了。

  这是为什么?博弈中双方的力量为何如此悬殊?背后一个重要因素是,主管这些国企的官员们,心里装着谁、心里向着谁。《焦点访谈》的报道不客气,揭示官员急于求成是“为了政绩”。为了政绩,心里装着的是“自己”,于是行动中心里向着的就不是“国企”。为自己高升的官员,把资质最好的国有品牌企业拱手让予外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成了让自己获得政绩的最好路径。如果说政绩是“软利益”的话,那么,有的恐怕就有个人拿好处的“硬利益”;在利益的软硬兼施下,最坏的私有化、最坏的外资化就不可避免。

  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公众用脑袋思考、官员用屁股决策,这是很可怕的。屁股所坐的“位置”决定国企的命运,这样的命运走向就非常可忧。在国有资本调整、国有企业重组的推进过程中,接下来至2010年,中央企业要从目前的161家减少至80—100家,地方国企也有不少要调整重组。国企重组的方向并没错,出问题的在于“道”和“路”。制度作为国家财富的核心,我们必须要有好的制度之道;实施作为企业重组的实现,我们必须要有好的操作之路。

  从制度层面看,有的缺陷是浅显的,比如内外资企业差别税率制就是一个,“把GDP留给中国,把利润都带走!”这是一些跨国公司的名言。经测算,国有大中型企业平均负担率为30%,内资企业为22%,而外资企业只有11%;世界银行调查了中国120个城市的1.24万家企业,发现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高达22%;由此,专家呼吁尽快实现两税合一,因为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就是,无论公私、中外,都须平等竞争、对等主张。对外开放的“外”字用得好与用得不好,相差是很大的;如果外资成为国家经济主体、市场对外依存度过高、资源对外依赖度过高,那么我们的经济风险显然是很大的。

  相比这些浅显层面的制度缺陷,如今我们更要关注“深水区”的制度缺陷问题,比如,国企的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人,他们必须有权力发言,有权力监管官员,有权力制止“独孤求败”,有权力主宰自己企业的命运,否则,结果就是不该亏的人亏大了,不该爽的人爽歪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