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技工折服洋工程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16:00 海峡网-厦门晚报

  人物资料

  

   冯鸿昌先进事迹

  

  

小技工折服洋工程师

  冯鸿昌正在工作。 陈进容 摄

  冯鸿昌是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职工,现年27岁。1997年3月,他从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南靖分校被推荐到海天公司工作后,一直在机械部门从事港口大型起重机械的维修工作。

  离开家乡,投身于特区建设10年来,他在各级党团组织、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培养下,不断磨砺自我,一直保持着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埋头苦干、寻求突破的精神,迅速成长为厦门港口战线建设者的典范。

  2005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获得厦门市港口类技术状元、厦门市“十佳外来青年”、厦门市“文明市民”和省级、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他目前是共青团福建省委委员、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党代表。

   半年“磨”出完整的设备维修资料

  “读大学,也就是几年间的事情,但知识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我没读过大学,但我要在以后几十年里,把我该掌握的知识钻透学精。”

  冯鸿昌这样说也这样做了。1997年参加工作后,他就报名参加了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高职班。两学年里,一部破旧的自行车和他形影相随。学校和公司距离十多公里,下班时段又是交通的高峰期。为了不错过一次课,他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期间,又从工资中挤出大部分钱去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

  1999年,公司引进了许多新设备,他很佩服负责调试的外国人技术娴熟精湛,但他想: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自己努力钻研,应该也可以做到。于是,他一头扎进资料室,翻阅设备技术资料。

  这些技术资料多为英文版,只有职高学历的他对英文只是一知半解,多数单词根本看不懂,更不用说专业技术文本了。面对一本本厚重的英文版说明书,他傻眼了:这简直就是“天书”啊。

  那夜,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柴油机大修工作的数据非它不可,怎么办?

  他一咬牙,拿出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文曲星”,对着图纸,一字一句注释下来,一些专业英语他搞不清楚的,就虚心向班组的技术员请教。半年后,冯鸿昌整理出了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资料,连一些技术参数、公差配合也全部清清楚楚。维修资料送到部门,领导又惊又喜,当天就找他,让他负责柴油机的大修工作。

   捐款助学救难,10年里献血12次

  2002年5月16日,是冯鸿昌一生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同另外9名来厦务工的青年一起,被评为厦门市第二届十佳外来青年,并获得市政府奖励的厦门市户口。

  面对荣誉,冯鸿昌想到的是集体的温暖。公司党委副书记吴建良说:有一次,公司为表彰先进,奖励了他1000元。这笔钱对小冯这样来自农村、家庭并不富裕的青年人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但他并没把钱留下,而是将1000元分成两份,捐给了港务控股集团的职工住院互助保险金和救急济难金。

  “他自己家都还没脱贫,却把工资拿去资助同安的穷孩子。”一位工人说,“他几年前就与同安一名贫困小学生结成对子,资助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1998年6月15日,他从报纸上看到无偿献血的宣传,下班后就主动坐车到血站献血。

  2003年7月9日,冯鸿昌被派到上海港机厂监造两部新龙门吊。8月初监造任务基本完成后,他有点“呆不住”了。由于8月8日是港务集团一年一次的献血日,他向公司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8月7日回到了厦门。

  在他参加工作的10年里,他参加献血12次,总献血量3000多毫升。在冯鸿昌的献血证上,从1998年6月到1999年7月,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就献了5次,几乎是3个月的间隔期一到,就马上参加献血。

   外籍工程师拍着他说“小伙子,好样的”

  一个连大学门槛都没进去过的技术工人,竟然让国外工程师折服和赞赏。这背后是冯鸿昌超乎常人的汗水和细心。

  2003年,公司派小冯到上海港机厂对两台跨距50米的轨道式龙门吊进行监造。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跨距龙门吊,有人替他捏了把汗:工程师都拿捏不准的东西,你一个技校出来的工人能鼓捣得来吗?

  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国际大都市,冯鸿昌没有去南京路,没有去外滩。他一头扎进工作现场,在上海双希监理公司监理师的带领下,对设备的制造进度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

  一位当地人员对小冯说:“你第一次来上海,要不要去逛逛街,回去时捎点东西给家里人?”小冯笑笑说:“我给父母捎回去最好的东西就是我完成任务,虽然来的是我一个人,但我背后有全公司几百双期待的眼睛啊。”

  此后,他每天一早都到现场察看设备的安装进度,遇到不明白的,就向老师傅和监理工程师请教,随着对监造工作的逐步熟悉,他对新设备在日后维修、安全使用等方面,提出了近100条合理的整改要求和建议,监理工程师夸他:“你的现场工作经验真是丰富。”

  2004年5月,冯鸿昌再次身负重任,代表公司到某德资设备国内制造厂监造价值高达6000万元的8台龙门吊。这一次监造的责任非常重大,虽然离老家近了,但他没有丝毫的马虎和分心,驻扎在厂家,每天到现场对每一道主要工序进行严格的监制与把控。由于德资公司固有的管理体系和主要制造工程师的偏见,他提出的许多整改意见迟迟得不到落实。小冯急了:“不赶紧整改,设备投入码头生产后就会有不良影响。”

  小冯一方面通过公司积极与对方交涉,另一面加强业务技术的协调工作。他提出的一条条意见清晰、缜密,一针见血地揭示设备存在的问题点。在调试工程师面前,他甚至自己动手调试设备,动作规范到位、纯熟精湛。外籍工程师折服了,按照他的意见全部做了整改。交货之前,调试工程师拍着他的肩膀,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小伙子,好样的,看来中国不仅有现代化的港口,更有掌握现代港口技术的工人”。

  记者 陈进容 通讯员 谢漪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