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新四军老战士为孙乞讨引发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20:00 光明网
庄华毅

  据新快报近日报道,一名86岁的新四军老战士为筹措孙子和孙女的学费,从四川坐火车到广州找擦皮鞋为生的儿子未果,竟然在广州街头乞讨。这则新闻在网上引起相当大的反响,网民纷纷对老战士的处境表示同情和愤慨,词语之盛怒偏激,令人为之感叹。笔者除了有同样的感慨之外,力图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从功臣后代生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新闻中提到当地政府每个月给老人家108元的补贴,有个别网友怀疑当地政府提供的帮助也许不止这108元。不管这108元是否涵盖全部,至少在新闻中,老人家并没有提到政府提供的帮助是否不够他个人的花销。这则新闻的实际问题,是老人家后代生活困难的问题,是“孙儿要考大学,孙女要上高中”,而老人家的儿子收入可能也不高所引发的矛盾。从新闻的最后一句“依然不知如何解决孙子女学费问题的二老(和他的妻子),登上了返乡的列车”来看,老人家也许想不通,自己为了革命流血拼命,怎么连孙子孙女的学费都不能帮他解决?

  在笔者看来,这则新闻反映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有功之臣的后代。

  从理想主义和道德领域来讲,我们崇尚人人生而平等,父辈的贡献和荣耀属于父辈,下一代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彼此平等地开创自己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功臣的后代不应该有特殊的照顾;但是从人之常情讲,无论是舔犊情深也好,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好,几千年封妻荫子的观念也好,功臣和功臣的后代之间,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做出清楚的切割,很难划清照顾的界限;从现实和利益博弈的角度来讲,功臣大多也是握权之臣,如果国家不能为其子女做出一些保障,他们为子女计,所作所为恐怕多有令人失望之举,老战士手里没权尚可上街乞讨,手握重权者又将如何?

  笔者在家乡的同学朋友之中,颇有引浆卖水之徒,其父辈在计划经济时代或多或少有些经济权力,这些子弟在感慨生活困难之外,也常埋怨父辈“在位”其间,没为他们做“长远”打算。笔者不是同情这样的论调,但令人担心的是,这种现状和想法,对一些目前在位的官员,可能也是一种“警醒”。如前所述,老战士为孙辈可以乞讨,那现任的官员为儿女将来,又会做出一些什么样的事情?

  《史记》记载,春秋时楚国名相孙叔敖立有汗马功劳。不想死后家境萧条,儿子砍柴为生,生活难以维持。当时一个演杂戏的名叫优孟,穿上孙叔敖的衣服去见楚庄王。楚王以为孙叔敖再生要请他回来,优孟说即使是真的孙叔敖,身后子孙也如此萧条贫苦,楚国的官有啥好当的,并唱起歌来,其中有一层意思大概是:“做了贪官污吏才不怕穷,公而忘私就糟糕,你先看——楚国令尹孙叔敖,苦了一生,身后萧条;子孙尤其苦,没着没落没依靠,千万不要做清官!”

  事实上,对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即使国家没为其子孙做出一定的保障,他的后代也同样从他的权力中获取巨大的利益,和普通民众根本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生而平等在这些人面前完全是有名无实的。真正“吃亏”的是那些“老实人”,如果这样的现状继续下去,恐怕再老实的人中,也会有些人意识到“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危机,甚至感到心寒,最后也用各种手段为后代“计将来”。

  笔者以为,政策本身就是各种社会力量和基本道德等诸因素博弈的结果,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我们追求人人生而平等,但必须面对父母不平等带来的一些现实。从积极上讲,如果后代能从政府获得一定的保障,事实上加大官员腐败的成本,也解决了一心为公者的后顾之忧。从负面影响看,就是功臣后代从父辈权力中得到的潜在的利益,有一部分被公开化,从而使国家政策的声誉在道德上受到一定的质疑。那么,在腐败对我们的国家和政权构成巨大威胁的今天,我们应该做出更为现实主义的选择,还是要为虚名而处实祸?

  当然,政策的制定,不是一种简单的次优选择,是必须面对方方面面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整合,但是它必定是一项最直接面向现实问题的任务。笔者以为,怎样对待功臣与社会治理者的后代,怎么在事实上为他们的将来划出一条怎样的保障线,在当代中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