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不能总是靠“风暴骤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00:07 红网

  本月11日,中央再次大幅度调整国家环保总局党组班子成员,任免官员涉及4位副局长。副局长潘岳升任第一副局长。此时的潘岳,正在指挥担任环保总局领导职务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场大仗:第三次环保风暴。“以往,媒体都喜欢用环保风暴来形容每年年初环保总局的大动作。我可以告诉大家,第三次环保风暴今天开始了。”10日晚,潘岳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你看,我们不是已经把六盘水‘拿下’了吗?”。(1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潘岳作为国家环保总局第一副局长,上任伊始便开始掀起“第三次环保风暴”,记者深为潘岳局长的胆识所折服。然而,局长甫一上任便掀起“环保风暴”是不是件好事情?记者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记者看来,“风暴骤起”未必是件好事情,它突显了法律的苍白与无力,甚至说,这种“风暴骤起”带有明显的人治印记,是一种人治意识的体现。

  这几年被人们称之为“个性高官”的政府官员屡屡浮出“水面”,如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眼下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等。他们之所以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就在于他们的举动“不同一般”,有着一种强烈的“风暴意识”,李金华在任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审计风暴”,许多省和部委的违规资金问题被曝光。不容否认,通过这些“风暴”的确能清除一些社会流弊,正本清源,但是,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一些“风暴人物”身上,这就不是件好事情。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日臻完善,据悉,目前已经颁布了一百多部的法律法规,可是到头来还是要靠这些“风暴人物”去整治流弊,这能让我们从心里欢喜吗?

  眼下的官场弊端实在太多了,别的甭说,单就这几年的污染事件就很令人痛心。据悉,我们国家平均两天就有一起污染事件,这不仅让国家环保总局疲于应付,也让潘岳疲惫不堪。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势,作为国家环保总局第一任副局长的潘岳才痛下决心整治环境污染的。“再出现像松花江这样的重大污染事情,如果处理不及时,应对的措施不到位,我也将辞职。”潘岳说。由此可见,潘岳对整治环境污染的决心是很大的。但是,需要人们追问的是,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潘岳副局长能治理得了的吗?更多的深层次的东西在左右着人们,大量违规建设项目上马和被叫停,表面上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更深的层次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用法律的利器去“纠偏”,而仅仅依靠一个潘岳显然是不行的。

  诚然,在目前的态势下,有“风暴”总比没“风暴”好,因为这些“风暴”一旦刮起,多少会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仅仅靠“刮风暴”显然是不行的,这种“风暴”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我们的“风暴”这几年刮得还少吗,审计风暴,铁拳治污风暴,整治教育风暴,一个接着一个,可到头来又有多少效果呢?还不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污染事件一个接着一个,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的症结何在?一言以蔽之:法律的缺失和不到位是其主要原因。如果我们的法律呈现一种刚性,谁违反了就处理谁,谁还拿着自己的乌纱帽当儿戏?怕就怕法律只是一张纸,没有任何的约束力。

  一个国家需要法制来治理,不能靠某个人来治理。靠某个人来治理永远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我笃信不疑。

稿源:红网 作者:李红军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