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莫把国球神圣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2:00 光明网
刘金星

  当国际乒坛盛传2008年奥运会“中国乒乓无敌论”的时候,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管理中心主任刘凤岩提醒中国乒乓球队,擦亮眼睛,全力备战,不要被人“捧杀”。(1月9日,新华网)

  乒乓球成为国球的历史,似乎要追溯到1959年4月联邦德国多特蒙德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我国选手容国团获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体育项目第一个冠军获得者。之后在他带领下,中国的乒乓球开始称霸全球,所向披靡,国球的神话就这么展开。在国人的心中,获得冠军那是理所应当,当仁不让;一旦与冠军失之交臂,便有了无法承受之痛。当然,好在国球倒也争气,不负众望,几乎每次都能满载而归,衣锦还乡。于是,国球就在这一次次的荣耀中被神圣化了。虽然国人习惯了一次次的卫冕,也习惯了一次次的荣耀,但我们不禁要反思,这种神圣化正常吗?

  眼里容不得沙子不见得是件好事,俗话说良药苦口。正因为太渴望成功,所以一旦失败降临的时候,无论我们的队员还是国人往往措手不及,无招架之功。眼中太看重自己,往往就忽视了别人的存在。国球名将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之前经常战胜韩国选手柳承敏,之后又屡屡战败在对手膝下,王皓因此长期处于雅典奥运会失败的阴影下。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我们要看到,自己提高的同时对手的水平也在提高,我们要“宽容”对手的提高。被别人战胜不见得是件坏事,一个好的选手不是害怕战胜不了对手,而是害怕自己没有了对手。

  “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奥运精神,不知激励了多少选手奋发进取,摘取桂冠。国外不少的奥运选手并非为了拿金牌而拿金牌,而是出于自身的爱好,花自己的钱参加奥运会。但我们的体育事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选择优秀选手几乎不成任何问题,选手的首要任务不是弘扬体育事业,而是为了拿金牌,得冠军。因此,泱泱大国,寻找培养国球的接班人,建设高质量的梯队,也是易如反掌。国人也擅长技巧类的比赛项目,反倒在能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田径项目上一筹莫展(好在出了“飞人”刘翔)。体育理念与国外差距悬殊,制度长期僵化,因此,在国球上得几块金牌,国人也没必要洋洋得意,失败了也无可厚非。

  运动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国人从中得到实惠,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如果只是为了金牌数量和国人的“面子”而大力提倡国球,那么这似乎与运动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大量体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少量的运动员手中,而相比之下的13亿国人不能从中得到“普惠”,即使我们将国球神圣化又有何益?如果过度将国球运动员明星化,忽视了国人的需求,无异于将运动引入歧途,把运动当成赚钱揩油的工具。

  当然,这并非说国球的荣耀不要了,它的发展不需要国人关心了,奥运冠军也不拿了,而是说,我们要对国球有个清醒正确的认识,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把它摆在正确的位置,好好加以利用,让国人得到切实的实惠,但莫把它过于神圣化。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