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送温暖”要考虑“保暖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2:00 光明网
陈飞

  在上海漕河泾社区,有一个上海南站女子清道班,一共62位“外来妹”,基本都来自四川贫困地区。春节即将来临,她们没有收到往年“送温暖”常收到的粮油、糖果、被子、毛巾等,而是由社区送出的一张附近地段医院的医疗卡、一张节日假期与远在异地的亲人通话的长途电话卡、一张在一年内享受免费上网的年卡、一张社区专门为她们制作的贺年卡。岁末年初,上海一些街道社区向外来务工者“送温暖”已蔚为风尚,而且不少社区都意识到,“送温暖”不能只送“三分钟的热度”,更要注意“保暖”。(1月10日《新华网》)

  时下正是各地“送温暖”的高峰期,你送我送他也送。有些单位钱没少花,可许多外来务工者、困难群众,还是感觉不出真正的温暖。有的甚至动了大脑筋,花了大价钱,反被认为是在“作秀”,不得不引起广泛关注。究其原因,目前,许多外来务工者、困难群众一年只能感受一次保持“三分钟热度”的温暖。然而,这“三分钟热度”连一个严冬都不能伴随他们熬过去,又怎么对付得了一年里接踵而来的“寒冷”呢?

  “送温暖”当然不能一送了之。各地“送温暖”要将前后两次很好地衔接起来,注意温暖的“保暖期”。首先要考虑送什么。每个特定的值得关爱人群都有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而非千篇一律粮油衣被。既然搞“送温暖”活动,就要将这份真情实实在在送到他们的心坎里。“礼轻情义重”,他们不在乎送来的东西多贵,却要实惠实用。物非所值,如果送来的东西派不上用场,那又有何意义呢?其次要考虑经常送。一年一次,常常在春节前夕才开展的“送温暖”活动,会给身在异乡的外来务工者和身处窘境的困难群众,带来多大的心理慰藉?这样的温暖感觉毕竟是短暂的,来得快,走得也快。送温暖就要经常送、自觉送。只要外来务工者、困难群众有需要,温暖就要及时送出。他们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最后,要考虑物质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温暖相结合。有些外来务工者和困难群众更需要精神上的温暖。如果只是“心意一到,人就要走”,不倾听他们的心声,不与他们沟通交流,不开导鼓励他们。那皮肉之寒解决了,又能顶什么用呢?关键要解决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

  各地“送温暖”应当考虑考虑“保暖期”,既要能够让“送温暖”的“保暖期”尽量长一些,更要经常送出“最新鲜的温暖”。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