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故宫星巴克风波看国人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3:40 云网

  在故宫内已经开了6年的星巴克咖啡店最近遭到质疑。央视一位英语新闻主播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在向星巴克总裁直接提出抗议之后,又在博客中将抗议书贴出。这篇博文引起极大反响,点击率很快超过50万,其抗议赢得了各个层次的支持:有学者称,星巴克开进故宫“侵犯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更有许多人干脆将此视为“两种文化的对抗”。(《重庆晚报》1月15日)

  星巴克开进故宫,确令人有“佛头着粪”之感。星巴克是西方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与故宫找不到任何可以互为补充或互为诠释之处。在一片古香古色中,这个“洋符号”是那样刺眼,的确是视觉污染。可以说,“故宫时的星巴克”如同古典音乐会上不合时宜的掌声,所谓“煞风景”莫过于此。

  但“驱逐”归“驱逐”,要说这就“侵犯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未免帽子过大了些———中国文化有这么脆弱吗?故宫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主体”吗?小小的咖啡店又如何担当得了“文化对抗”的重任?所以充其量,这只不过是一次蹩脚的商业行为(从纯商业的角度,也许并不蹩脚)而已。

  兹事虽小,却意味深长。这场风波,再次暴露出国人面对日渐汹涌的东西方经济和文化沟通交流,在理解判断方面尚存的一些方法论偏颇———对很多事情,往往都要提升到不必要的高度进行诠释,并且往往以先验的情绪主导理解,以情绪的宣泄代替判断,沉湎于为自己的固有经验寻找“佐证”,由此,往往导致片面理解或“过度诠释”现象的发生。

  而这种方法论缺陷并不只是存在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中,甚至某些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以及有不少媒体亦是如此。这种思维和话语方式,导致了不少误解的产生,诱发出一些不必要的情绪,对我们更加清晰地“看世界”和世界客观准确地“看我们”,都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近日,《国际先驱导报》刊发了一组题为《中国人误读的世界》报道,引起巨大反响。报道中对诸如“为什么韩国人不买日本车”、“伊朗人是不是恨死了美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解答,其中得出的结论与许多人长期以来的理解大相径庭。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报道中分析:其重要原因是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别国事件时往往喜欢选择自己中意的角度,先入为主,宣泄和夸大,将自己的理解或意愿牵强地加在别国民众身上。

  “将自己的理解或意愿牵强地加在别国民众身上”,这或许可称作“抒情病”。这种“抒情病”的症候,是由于区分不清历史和现实而认知滞后;由于区分不清“文学”和现实而表达空洞;由于区分不清理想和现实而捡芝麻丢西瓜。在这种“病”的影响下,某些国人面对一些事情非常容易感情冲动,但却不能将这种冲动化为理性冷峻的对策分析,只沉湎于为伤感而伤感,为兴奋而兴奋,于是往往既容易“很受伤”,又很容易被乐观冲昏头脑。比如,面对突发性事件时,往往是先考虑对方的“态度”而非实际后果;在文化交流和推介中,则是以单纯赞颂或批判代替了内容的表达本身。在这种病的影响下,我们对外来的信息和观念往往选择性接收,同时又将自己的信息选择性推广和解释,这不仅导致了我们对世界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世界对我们的误读。

  可以说,如何以一个更为客观准确的角度理解世界、以及向世界推介我们自己,是我们迄今仍然没能解决太好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这将成为我们竞争的重大缺陷。

  郭之纯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