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禁摩不能一禁了之 民生亟须高度重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5:34 南方网

  摩托车终于退出了广州舞台。对于施政者来说,禁止之后,解决民众的“新舞台”问题,是一件比“禁止”更加严峻的事情

  公共道路是公众的道路。如果公共交通工具拥挤不堪,路权分配就涉及到政策不均;如果城市道路被少数权力阶层、富有阶层占据主流,更是不利于社会公平

  民生尤为大。禁摩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值得城市管理者总结经验,找到城市管理的最佳钥匙,以开启社会和谐之门,维护民众根本利益

  从昨日(16日)开始,广州市区禁摩结束“教育缓冲期”,正式进入处罚期。这意味着广州市10万“摩的”大军将结束在这个城市的摩托载客生涯,等待他们的将是新的拼搏生涯;而那些曾仰仗摩托车出行、运送物品的数目更加庞大的民众们,则将把摩托留存于记忆中,等待他们的是交通工具的更迭,这种更迭所带来的无论是方便还是麻烦,恐怕也只能一步步地去适应、一步步地去调整。

  禁摩,对于部分广州人来说,早已是陈词了。从1991年10月以市区摩托车限量发牌为序幕,这个城市的禁摩之路已逾15年。15年的反复博弈,摩托车终于在“维护治安”、“疏导交通”、“环保”等名义下退出了广州舞台。旧舞台的退出,往往意味着新舞台的来临,但在就业压力日渐严重、交通压力不见根本缓解的情况下,一些民众或许会有新的舞台继续“演出”,一些民众或许求一舞台而不得。对于施政者来说,禁止之后,解决民众的“新舞台”问题,是一件比“禁止”更加严峻的事情。

  一方面,10万“摩的”司机在寻找出路,对于政府提供的岗位,他们亦有自己的想法,在广州首场援助禁摩涉及人员专场招聘会上,就只有一位“摩的”司机前来应聘,政策实施遭遇了尴尬。另一方面,公共交通将面临巨大压力,据《2005年广州市居民出行调查》显示,广州全面禁摩后,受禁摩影响的全市79万摩托出行量中,将有40万转移至公交,15万转移至自行车,7万人次转移至步行,14万转移至私家车。且不说公交运力是否足够担当,就是新增加10万辆私家车,给路面交通的压力也十分巨大,甚至可能压力只增不减。如此,禁摩所产生的交通利好就可能被新增汽车所抵消。这一问题同样值得重视。

  公共道路是公众的道路,从来不是哪一利益集团的道路,正因为是公众的道路,是依赖全体纳税人所修建起来的道路,公共政策才更应体现“路权人人平等”的精神。如果公共交通工具拥挤不堪,路权分配就涉及到政策不均;如果城市道路被少数权力阶层、富有阶层占据主流,更是不利于社会公平。正是如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才是当下之所必须,而那些城市公共交通所无法涉及到的角落,就更需要有新型的交通工具来替代。对那些符合环保标准的、轻捷的新型交通工具,政府应当着力研究并促进发展。

  在禁摩之后,不仅仅面临着禁摩涉及人员的生活、生存等问题,也面临着治安新问题的出现。那些曾经的“飞车党”们不会因为禁摩而不再作案,他们会转而寻求新的作案方式,比如利用面包车作案已在一些城市出现了苗头。作为城市管理者,应该在治安理念上进行革新,及时研究应对新型犯罪手段,绝对不能让面包车作案等成为趋势,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禁再禁。民众需要的是治安局势的良性化,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而不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须从犯罪分子形成的社会原因上去分析,从犯罪分子作案的现实土壤上寻找有效对策,从社会管理机制上创新思维,把犯罪苗头消灭在源头处。

  民生尤为大。禁摩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值得城市管理者总结经验,找到城市管理的最佳钥匙,以开启社会和谐之门,维护民众根本利益。(编辑:付刚)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