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晚一步,这些词语就永远消失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7:15 海峡网-厦门晚报

  

再晚一步,这些词语就永远消失了

  《闽南方言大词典》的编写不是坐在房间里完成的,厦漳泉三地专家利用原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其间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

  漳州有位姓王的老先生,80多岁,得知词典编写的消息后主动与专家联系,热心提供了大量的语音材料。老人对闽南语很感兴趣,多有研究,很多词语的读音只有他才知道。词典还没编完,老人就去世了。如果再晚一步,这些词语就永远消失了。龙海的一位老人亲自把老祖宗留给他们的一套闽南方言韵书送到厦门,交到专家手中,还说其中有用的东西可以让他们复印下来。一位寺庙的住持将一本珍藏了几十年的方言书赠送给专家组。像这样热心提供材料的群众还有许多。

  周长楫向各行各业的老专家请教。他向老中医、万石岩植物园的专家请教,知道了许多植物、中草药的本地名称。一位退休的老园长拖着病体,领着他对植物、中草药进行调查。例如学名“鬼针草”的闽南语讲法就有四种:盲肠草、金丝苦令、五箬草和鬼箭草。“槟榔”原来还有“栳箬子”、“青仔子”等多种叫法。

  在对渔民、水产专家的调查和请教中,知道了“海峡”过去还有“海腰”这样形象的叫法。通过调查访问,周长楫意外得知“海豚”在民间还有“妈祖婆鱼”、“镇港鱼”等生动的叫法。

  据了解,《闽南方言大词典》历时三年多编写完成,其间参与工作的有百余人,记录、整理、录音、调查,工作非常辛苦,而且大多数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3万多条的闽南方言词,是过去方言词典的近两倍,许多新发现的词语都是由老百姓提供的。

  地方文史专家们也给予了热心支持,编写小组光在厦门就召开了十几场调查讨论会,方文图、杨继波等老专家们每次都赶到现场提供材料,并相互切磋。

  文/图 记者 龚小莞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