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长远利益出发――对省财政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5:43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06年12月下旬,冒着凛冽的寒风,记者一行人翻山越岭来到古县,就我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所取得的成效进行试点调查。范寨村党支部书记李玉书告诉记者:“我当村党支书快40年了,上级给的扶持也不少,但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一次投资200多万元。可以说是全村旧貌换新颜,人均受益5000元,新农村建设有盼头了!”据古县县委书记介绍,2006年,全县共整合支农资金2600多万元,用于18个试点村的村容村貌整治、村庄规范、沼气建设、道路硬化、中小学建设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这些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我省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由财政部门牵头展开的。2004年,首先选择在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石楼县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2006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选择石楼、清徐、大同县、阳泉郊区、潞城、陵川、山阴、寿阳、代县、古县、万荣等11个县区开展试点。截至2006年11月底,全省11个试点县区通过整合支农资金3亿元,共扶持重点产业项目50个、特色支柱产业23个、龙头产业35个。同时,还在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山区老区扶贫开发等全省性重点项目中进行整合支农资金试点。目前,支农资金整合范围已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民增收项目、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等新农村建设的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益,是财政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根据财政部有关精神,省财政厅及时印发了《关于推进我省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为进一步明确责任,确保整合支农资金试点工作按时间和进度有序开展,财政厅对支农资金整合实施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将其作为2006年全省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各市财政局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通过考核奖惩,确保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落到实处。省财政厅还实行“试点县联系人制度”,给每一个试点县确定一名了解和熟悉支农政策和业务的工作人员,积极帮助各试点县确立整合项目,随时了解掌握试点工作动态,从而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由于支农资金整合是个利益调整过程,因此,省财政厅在试点中提出“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强与各涉农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调配合,共同协商确定支农资金统筹管理使用,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工作格局。同时,在支农资金整合范围上,本着“先易后难、先预算内后预算外”的原则,根据资金的来源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明确规定现阶段整合资金的范围只包括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和农口各部门预算中用于项目的资金,并全部实行专户管理。对于试点县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财政厅多次召开涉农部门参加会议,反复沟通和协调商,同时,允许和鼓励试点县去试、去闯,并加强与审计、监察部门的沟通协调,对一些具体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取了灵活处理。

  整合支农资金,合理配置有限的财政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当前财政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效益低下的突出问题,使当地政府能够集中财力办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想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难题。从我省试点情况看,最典型的是石楼县,该县是我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县,多年来,为改变贫困状况,中央、省和市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了大量的扶贫资金和物资,但由于资金投放点多面多、全面推进、平均用力,全县的贫困状况多年没有明显改观。2004年,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整合支农资金。短短两年,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一批新的小城镇和新农村相继建成,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资金集中使用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在整合支农资金过程中,我省确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规划统领项目,项目统领资金。因此,各试点县从县域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出发,在未来五年本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中,围绕打造支柱产业,精心挑选建设项目,确保每个整合支农资金的建设项目都能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大批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县域重点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项目区农民收入,为“十一五”期间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开局。2005年,石楼县整合资金支持移民搬迁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全县农务输出比上年同期增长29%,农村新购三轮车同比增长1.4倍,建房及配套设施拉动社会总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5倍,建筑建材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同比增长32%,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潞城市集中支农资金建成的神龙公司甜糯玉米深加工项目,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近2000万元,使全市人均增收100元以上;山西奥泰美生物制品公司万寿菊、辣椒红素项目,带动了周边5个乡镇以及周边1万多农户种植万寿菊、5000多农户种植红干椒,种植面积达5万亩,促进了当地种植结构的调整,使每户农民增加1万多元收入。

  通过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还带动了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有效跟进,放大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石楼县在整合支农资金中,确定了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移民新村在哪里建,老百姓搬迁到哪里,各方面的资源就往哪里投。两年来,在财政移民搬迁资金的带动下,带动了电力、交通、通信、公路等条管单位投资及社会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确保了移民搬迁任务的圆满完成。阳泉郊区在全区整合支农资金300万元,带动社会建设资金700多万元。群众形象地说:“政府的钱解决了群众的难事,自己的钱解决了自己的心事。”

  资金整合前,县级项目的申报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全县一盘棋,争取资金重于争取项目,而争取到的项目多是小项目。以县为主整合支农资金后,资金的使用权掌握在了地方政府的手中,如何找准项目、管好钱、用好钱、实施好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了当务之急。从我省的试点县情况看,试点县政府都把精力转到围绕本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重点项目上,转到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上。同时,在以一个大的平台开展项目的建设中,各部门的分工合作进一步增强,“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自觉在支农资金整合的大平台上找准了定位,服务意识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随着数额的扩大,我省各试点县都普遍加强了对资金的监管,从资金的到位、使用、问效等全过程实行了资金专户制、项目公示制、项目招投标制、报账制、绩效评价制、监督检查制等一系列制度,从而使资金的管理更加规范、透明,已初步杜绝了过去支农资金被贪污、挪用、挤占等“跑、冒、滴、漏”的现象。资金的到位率和节约率都得到了全面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11个县的试点中,与过去相比,资金集中管理带来的节约率至少在30%以上。

  本报记者郑凤岐 本报通讯员高向新 薛朝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