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学生村官卖草莓”的示范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6:00 光明网
吴吉鹏

  近日,在网上争相转载一张“大学生村官回母校卖草莓”的照片,北京各大新闻媒体甚至把其放在头版显要的位置加以报道。舆论对此照片的异常青睐凸显出一个社会热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有关官员透露: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据权威部门预测,2007年首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约为70%,将创历史新低。因此,对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找饭碗成为第一要务。

  而这位“大学生村官”却给严峻就业形势的一潭死水激起了一朵涟漪,畅响起一曲充满激情的生命乐章。作为一名2006年7月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是按照大部分人的常规思维去高薪外企工作,而是选择应聘“村官”,成为一名大学生村主任助理。并且,在任职期间,向农科专家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在毕业半年后回到学校搞起草莓推销,以致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对这位大学生村官来说,她当初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而且也是成功的。她所闯出来的这条路,对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示范意义,对于即将面临工作选择的莘莘学子来说,无疑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无字教科书。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养成有关。一些高校盲目追求专业和学科设置“大而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学生所学专业无法迅速转化为职业技能,拉大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但事实上,真的有那么多的毕业生没有工作可找?不愿到基层去恐怕是绝大部分眼高手低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最主要的因素。自愿选择去基层、西部、农村就业,对绝大部分毕业生来说,仍是一个观念和勇气上的挑战。而且从目前就业现状来分析,高知人群就业困难已从专科、本科学历层次向研究生和留学归国人员群体蔓延。

  “大学生村官卖草莓”的示范意义在于其创造了一个双赢的典型。对于毕业大学生来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选择去基层农村,从近来说,是解决饭碗问题;从远来说,是对自身的一种锤炼,是对以后发展的一种积蓄。而且,近年来,国家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也会有相关的政策倾斜,以更好地吸引毕业生。对农村来说,更多大学生来到农村,加入农民队伍,给农村带来新知识和新力量,帮农民一起致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一步。农村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到来,给农村带去一种崇尚知识的氛围。“大学生村官”的成功,也将激起更多大学生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热情。

  因此,大学生应聘“村官”,一方面解决了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解决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使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不自觉地得到锻炼,积累了人生宝贵的第一笔财富。“大学生村官卖草莓”的鲜活事例,召唤着一种新的就业观念的更新,将会在就业选择上宣起一股新潮。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