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为什么拿跳楼者的绝望寻开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6:00 光明网
秦关(北京学者)

  近些年来,有关“跳楼”的新闻屡见报端。自从有人发明了“跳楼秀”一词后,在许多人眼里,“跳楼”更像是一次“诸民渴了”的演出,一个寻欢作乐“的道具。

  1月9日上午,海南一名青年男子从海口一家医院9楼跳下,抢救无效死亡。据海南日报》报道,该男子曾在窗口做了几个试图跳下的动作,引起围观者大声哄笑,更有人大声喊“要跳就快点跳!”最后,该男子被激怒,突然跳下楼去……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成都一位年轻女子坐在当地一家酒店6楼窗台上试图跳楼轻生。经警方和消防官兵劝说,该女子最后放弃了跳楼。

  然而,从该女子坐上窗台到被警方带离的五小时间,楼下围观者笑声一片。有人起哄“哦,哦,快跳”,有人拍照、摄像,有人呼朋唤友“快点过来看热闹”……更有甚者,坐在街道对面楼房的窗边弹起了吉他,而且边唱边看,仿佛那年轻的跳楼女子是他音乐人生的舞伴。(据1月3日《天府早报》)人们不会忘记发生在2003年的悲情一幕。湖南湘潭一位叫姜建民的男人爬上楼顶准备自杀,引得两千多位看客高喊:“快跳啊!”、“我都等不及了!”……最后结果是,姜建民满足了这些看客噬血的请求,双手抱拳,一跃毙命。

  有论者说,这是“旁观者效应”在作怪。他们举出例子,1964年3月,在纽约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吉娣·格罗维斯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被杀人狂杀死。然而,在长达半个小时的作案时间里,住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形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下来保护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给警察。

  显而易见,与之相比,几十年后的今天,当一群人站在楼下,近乎歇斯底里地要求一位已然绝望的人跳楼,并非一个简单的“旁观者效应”所能解释,其所折射的,除了冷漠与疏离,更有潜藏于人性深处的“噬血的本性”。

  恍惚之间,我们不禁想起团坐在斗兽场上的古罗马市民,他们一个个血脉贲张,不停地叫喊“杀死他!”、“杀死他!”然而,不同的是,那些罗马人希望一个角斗士杀死另一个角斗士,以便选出他们心中的王者;而在今日的大街上,那些站在楼底下的看客所希望的却是要求一个可怜的人勇敢地杀死自己,拿跳楼者“致命的一跃”作为装点自己无聊生活的花火。

  如果说塞琳格笔下的麦田守望者,因为抱住那些蒙着眼睛跑向悬崖边的孩子而给人类带来了无限温暖与希望,那么这些趁绝望打劫者,以其狂欢的鞋跟磨压后者悬挂于屋顶之上的最后一线生机,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耻辱。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卡夫卡说,“这个世界之所以会有恶,会有绝望,都是因为人类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由于缺乏耐心,他们被逐出天堂;由于漫不经心,他们无法回去。”或许,我们同样可以这样理解,准备跳楼者的绝望正是源于对自己的生命或生活“缺乏耐心”,而那些对其他人生命“漫不经心”的人,同样失去了美好的生活。道理是,这种“漫不经心”或者麻木会像“飞去来器”一样,所谓你扔给别人的,也正是你将要得到的。

  在此意义上,拿跳楼者的绝望寻开心,不过是我们的社会在自虐。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所有救他行为,同样是为了自救与自爱。显而易见,在人类合群的生活中,这种减损他人希望的丑行并不能达到利己的目的,那些催跳楼者,不仅在消耗自己的体力,同样在消耗一个社会的希望,而他们自己也都无可逃避地身处这种减损之中。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