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建筑不能就碎片研究碎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6:58 杭州日报

  

保护历史建筑不能就碎片研究碎片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越来越深入,一大批带有城市“遗传”信息的老房子被纳入保护名单范围,实质性的修缮、整治工作也已经启动。与此同时,这项没有前车之鉴的浩大工程,也遇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瓶颈。

  本报讯(通讯员 李明华 蒋艳丽 记者 许静凯)前天上午,近20位专家学者坐在一起,从不同层面为杭州“老房子”保护工作号脉开方。这些学识渊博、负有强烈责任心的“专业”人士提出的不少建议和思路,对保护好杭州的历史遗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营造必要法制环境

  无论对这座城市还是后人来说,保护历史建筑无疑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杭州的“老房子”保护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

  比如,由于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历史建筑的产权人和使用人并不愿意签订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书,不愿履行应尽的责任。有些产权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甚至不愿将其所属建筑列为历史建筑。有的着重于经济利益,在自主进行的修缮工程中,不严格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进行施工,出现报批方案与实际施工不符现象,甚至擅自违法装修历史建筑,大改大拆,严重破坏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

  针对这些问题,与会专家提出要注重营造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环境。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研究员张书恒提出,要注重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相关的行政管理和技术保障框架,让“老房子”的保护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其中,政府要做好监管的角色,如把好修缮、整治方案的审查关和工程验收关。省城市科学研究院陈洁行教授则建议,历史建筑保护的立法,要注重编制制约措施,要有对违反行为的约束力。“法律要细,才能真正发挥威慑作用”。

  知名文物专家、浙江大学毛昭晰教授则强调,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产权人应有合法权益的保护。另外,在保护过程中要强调尊重历史,尽可能按原样进行保护。

  注重“点、线、面”结合

  因为没有直接经验可借鉴,加之量大面广,历史建筑保护工程难度相当大,有大量具体工作等着去做。

  即便如此,不少专家学者仍建议“老房子”的修缮整治绝不能“赶工程”,前期工作一定要做得细、做得系统。陈洁行教授提出,保护工程不能操之过急,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搞“一刀切”,要给安置、设计、施工留有必要的时间。市建委设计处高级工程师徐江才提出,保护工作要注重“点、线、面”,注意在系统性上能否向“面”扩散,特别是能否形成旧城区全面保护框架。省建设厅原总工程师章济宏则建议,在保护具体建筑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周围风貌的保护,不能就历史碎片研究碎片,让历史建筑湮没在高楼大厦中。“这就像一只鸡,如果羽毛被拔光了,原本再漂亮也是一只‘赤膊鸡’”。

  保护“老房子”要软、硬兼施

  经过努力,杭州前两批历史建筑均已挂牌,一些“老房子”也已开始整治修缮,部分已恢复了往日风采。

  对杭州“老房子”研究颇有造诣的浙江工商大学研究员仲向平在会上特别提出,要注意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关系。现在大家对保护都很关注,保护好后如何利用研究不够,容易导致历史建筑“硬件很硬、软件很软”的问题。譬如有些建筑修缮之后,用的石材、恢复后的效果等都很不错,但里面连一张当年的历史图片、一段文字介绍都没有。这样做是“仅用了平方米,没有用文化力”,是对文化历史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注重“软硬结合”的问题。仲向平还提出,保护“老房子”能否扩大外延,按照老照片和图纸,让一些老建筑连成线、形成面。杭州这样的老建筑也不少,有的只要打通一面墙、接通一条路就能形成“规模效应”。如此一来,就不会让“老房子”成为“孤岛”,湮没在高楼大厦之中,每幢建筑的所有信息也都能借以得到彰显。

  马寅初纪念馆等4家单位

  被评为年度市文保先进单位

  本报讯(见习记者 史洁)昨天,杭州市文保所评选出了2006年度市文保先进单位和个人。4家先进单位分别是马寅初纪念馆、胡庆余堂、长河街道文化广播站和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羊坝头支行。另外,胡庆余堂蒋子良等12位文保通讯员被评为先进个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