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迎良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7:27 大众网-大众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迎良机

  济南皮影老艺人李兴堂在展示他制作的“影人”。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非遗”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在这紧要关头,我省1月9日确定了首批“非遗”项目。首批“非遗”是如何审定的?我省将如何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

  我省“非遗”全国第一

  “我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极其丰厚的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不仅拥有大量农耕文化等诸多典型;同时漫长的海岸线,也使之富有了海洋文明的特征;更有以泰山文化为代表的、融入了儒家思想的自然崇拜文明。”1月17日,谈及我省“非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王丕琢十分动情。

  据介绍,山东的民间舞蹈在全国是一个亮点。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夷狄之乐”,汉代的“百戏”、唐代“乐舞”、宋代“舞队”,直至明清两代的“秧歌”,历代都有众多舞种兴盛于齐鲁大地。据上世纪80年代统计,历史上流传在山东境内的民间舞蹈有216种,除了被社会自然淘汰和名存实亡的舞种外,尚有140余种仍然在各地流传。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过年团团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这支流传于淄博一带,从正月一直唱到十二月的民歌,讲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另外,济宁的梁祝传说、崂山的民间故事、博兴的董永传说、枣庄的女娲传说等,一个个凄美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中国年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被称为中国著名的三大木版年画产地。高密的扑灰年画、曹州面人、惠民泥塑、伏里土陶、嘉祥石雕等民间美术,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一处处美丽的风景。

  在菏泽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说的就是柳子戏。另外,像吕剧、五音戏、茂腔、柳琴戏等,近30个剧种,在山东各地传唱不息。

  王丕琢说,不论是我省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杂技,还是戏剧、曲艺、手工技艺、消费习俗等“非遗”,都丰富多彩,此次确定的14类157项“非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居全国第一。

  366选157遴选有些残酷

  王丕琢说,此次评审十分严格,各地申报的项目,都是县、市两级文化部门认真调查、筛选,听取当地专家的意见,经过当地政府同意逐级报上来的。

  他还提到六条遴选标准:一是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是具有世代相承的特点;四是在山东具有典型意义;五是具有独特的知识、出色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艺;六是保护和传承它对山东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落实到每个项目,还考虑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特点、濒危程度,保护计划的可行性、有效性,由各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判断、筛选。

  截至去年10月20日,全省共收到各地市的申报项目材料366项,数量多,类别广,基本上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门类。经过层层评定后报送省政府审核批准正式公布。

  王丕琢说,从366项中选157项,遴选的确有些残酷,但优中选优把真正的好东西选了出来。他还透露,下一步还要选出一部分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已经有21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非遗”,第二批中又会有不少项目入选,再次彰显齐鲁文化魅力。

  为“非遗”保护雪中送炭

  王丕琢说,“非遗”项目的确定,正是为了“非遗”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非遗”保护的难点是资金问题。此次被列入名录的,省里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各市及县区等也会拿出部分保护资金,等于为“非遗”雪中送炭。另外,凡确定的“非遗”都有详细濒危状况、保护措施、保护内容、五年计划等,省有关部门将定期对这些项目进行督导、检查,主要检查计划实施情况,资金运用情况等。

  王丕琢分析道,“非遗”不是包袱而是珍贵财富。如若将其楔入传统节日、群众文化及旅游等经济活动等,建构起新的文化生态,会带来一举多得的局面。比如鼓子秧歌,多次在国内外演出,已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潍坊风筝享誉国内外,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采访中,有关专家坦言,目前我省的“非遗”保护不容乐观,像首批“非遗”确定的戏曲类的王皮戏、鹧鸪戏,舞蹈类的阳阴板,曲艺类的山东落子等,如不及时抢救都有消亡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非遗”由过去处于濒危状况少人问津,到现在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谓“雷声”越来越大,但真要把“雷声”化作“倾盆大雨”,真正把“非遗”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