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增强学生体质,有什么可以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8:28 兰州晨报

  据本报昨日《中小学生体质被“逼”差了》报道,近日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公布的2005-2006学年全区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统计显示,小学生中“豆芽菜”和“肥胖”体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小学生体质下降。报道同时提及,兰州市教育局在去年12月22日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公布的2005-2006学年中学生体质健康检查结果显示,全市中学生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等指标与2005年相比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太重,活动场地不足,体育课时减少。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并不是最近才被发现的现实。早在1993年,一篇《夏令营里的较量》的文章被广泛传播,引起评论无数。那次中日学生夏令营,中国学生的败绩将一种“灼痛”深深植入国人的心中。中国学生的脊梁被书包压弯了,身体被作业拖垮了,我们正在培养怎么样的下一代成为沉重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长久以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专家和有识之士的申斥并没有撼动造成这一不幸现实的制度基础。

  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灼痛”感在不断蔓延,不断放大,声讨之声如雷贯耳,另一方面,学生的课业对身体的蚕食无法停止。而且随着学校考评机制越来越功利化,老师的收入、学校的业绩、领导的政绩与学生分数的依存性越来越紧密,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吞食”也就越来越名正言顺、肆无忌惮。相关的另一个证明是,《东方今报》1月16日报道说,郑州市八成中学生睡眠不足:90%以上的中学生没有午休习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睡眠不足的比率分别为40%、70%和95%;年级越高,学生的睡眠时间越难以保证。这一调查依据的标准是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的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兰州的情况会与郑州相异?稍具常识的人明白,这绝不可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去年上半年的全国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第一苦恼就是学习压力大,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的比例已达到70%左右。

  我们的教育理想与现实是如此脱节,我们的教育手段是如此残忍。如果说如今的中小学生体质将影响到这个民族在未来世界的竞争力,那么加剧这一现状的教育方式就罪莫大焉。谁是罪魁祸首?当然不是老师,不是学校,更不是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专家们早在很多年前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过透彻的解析,所有的逻辑指向一点:应试教育制度。所谓课业负担太重、活动场地不足、体育课时减少都是这一制度派生出的枝节问题,也是不可能单独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据说,已故清华大学教授马约翰先生故居门前有一句名言:“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如果说,所有的格言都有专门的指向,都不具备普适性,那么,马约翰的这句格言当是专门填补中国教育缺陷的“铁律”。

  去年12月24日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首次要求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并要求进行公示且严格执行。而在此之前,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表示,今后将把中学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年或者几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省份,要调整其重点高校招生的指标。这两条“新措施”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还继续挥舞着至高无上的威风,所有的教育资源都被搬上高考的战车之时,谁又敢对这样的“新措施”寄予厚望?我觉得,我们唯一可以期待的就剩教育部的另一项承诺了:2010年前高中新课程将全面推行,到时候高考有可能“大变脸”。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