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万事兴 戴者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9:00 解放日报

  

“心和”万事兴戴者春
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鸣点”。和谐社会除了要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讲人的自我和谐。只有人们的心理实现自我和谐,社会才会真正和谐,各项事业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正所谓“心和”万事兴。

  心和需要自知,自知方能心和。人生最难是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自知者往往自高自大,容易自满自诩。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品德比社会评价的好,能力比社会认可的强、贡献比社会承认的大。有的人只是会唱几首流行歌曲,便自吹自擂为“歌星”,而抱怨命运不佳,没有伯乐来发现和重用他;有的人只是稍有政绩,便认为自己是帅才,可以担当大任,而抱怨组织上埋没人才。在这些缺乏自知者看来,他们受到的对待与其品行、能力、业绩相比,是不公平的。“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其长易,自知其短难”。一个人只有善于认识自己、准确评价自己、恰当定位自己,也就是只有具备自知之明,才能科学地权衡贡献与获得、品行与口碑、能力与职位,才能心态平和、心胸开朗、心理健康,进而达到心灵和谐。

  心和的对立面是心不和,是心烦、心恼、心妒、心惧、心馁、心骄等。只有消除这些心灵上的病态,才能实现内心和谐、人格美好。那么,怎样消除心灵深处的污垢杂念呢?古罗马思想家有两句切中肯綮的名言:一是西塞罗的话,“心灵的灵丹妙药是哲学”;二是卢克莱修说过的“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人们只有不断丰富知识,把握自然、社会和思维运行的客观规律性,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提高自身能力,才能不断增强预见性、系统性和原则性,减少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才能正确对待自己、社会和他人,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如此,便不会“人比人,气死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会盲目攀比,无事生非,自寻烦恼;而是能辩证地看待人生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从容地应对人生的顺逆盛衰,让心灵抵达和谐的境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言“智者多谦虚,愚人多骄傲”,我国俗语“满瓶不动半瓶摇”,都蕴含着知识使人心和的道理。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卓识心自和。

  心和孕育生机,心和成就事业。“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人只有心理和谐,才会有全面发展的人格,心平气和,乐观向上,胸怀宽阔,豁达大度。树立远大理想,陶冶崇高情操,培育积极的人生态度,想着群众的冷暖得失,就会在困难面前抬起头,挺起胸,闯出路;就会在挫折面前心不悔,不气馁,志更坚;就会在诱惑面前,眼明、心亮,走得正;就会在胜利面前,头脑清醒,行稳健。俗话说,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把心管好了,实现心和,人们活力的源泉就会竞相涌流,事业发展的动力就会充分迸发。如此,生机何愁不现,事业何愁不成?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小康大业,关键在人。心和气顺劲足,我们的事业就会更兴盛,社会就会更美好,人民就会更安康。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