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通讯 一颗惊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9:40 南方新闻网

  一篇通讯一颗惊雷

  《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陈锡添表示,小平南巡引全国又一次思想大解放

  1992年,当国内姓“资”姓“社”争论甚嚣尘上,改革开放不敢为不敢闯的重要历史关头,3月26日,《东方风来满眼春》横空出世。这篇刊载在深圳特区报上的长篇通讯,洋洋洒洒一万多言,生动地记录了邓小平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的所行,所思,所想,所讲。《东方风来满眼春》似一枚“春雷”,涤清混沌的争论,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把它与胡福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列为最令人大自豪的两篇“历史关头的雄文”。

  昨日,《东方风来满眼春》的作者陈锡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畅谈小平在深圳五天的情形及通讯出炉的前后经过。最后,他遗憾地说,小平关于不要搞政治运动不搞形式主义的谈话,要是现在,他一定写进通讯。

  陈锡添,籍贯广东新会。1941年生。1966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1983年调入深圳特区报社,历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现任《香港商报》总编辑。

  1992年1月19—23日邓小平视察深圳时,陈锡添被深圳市指派为当地惟一的文字记者,全程随同采访;是年3月26日,署名陈锡添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采访

  如此重大的任务让我紧张

  记者(以下简称“记”):能回忆一下当时接到采访任务时的情形吗?

  陈锡添(以下简称“陈”):邓小平是1992年1月19日到深圳的,在他抵达深圳的前一天,我突然接到深圳市委宣传部的电话,要求立即到市委宣传部去一下。我就去了,当时电话里并没有说邓小平要来。到了宣传部之后,被告知第二天要和市委书记李灏等人一起去迎接邓小平并进行采访。

  记:当时什么心情?

  陈:心里很激动,也很紧张。只派一名文字记者采访,说明市里对我的信任,如此重大的任务让我紧张。而且,我觉得小平这个时候到深圳,意义很不一般。1984年视察深圳之后,邓小平已有8年没有到过深圳,不是一般度假。因为当时国内姓“资”姓“社”的争论非常激烈。很多人惟恐戴上姓“资”的帽子,改革开放不敢为,不敢闯。改革开放的步子放缓,严重束缚了人的手脚和头脑。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应该怎么办?怎么走?

  记:小平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陈:邓小平乘坐的火车非常准时,9时整到达深圳火车站。邓小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平凡的老人家,身穿灰色夹克,满面笑容,老人家从铺着的红地毯脚踏板走出来,家人在一旁扶着他,过来和省市领导握手。

  报道

  两个月后南日抛“砖”通讯面世

  记:邓小平是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东方风来满眼春》是在3月26日见报。相隔两个多月,为什么会隔这么长时间才能见报?

  陈:跟踪采访一两天之后,深圳有关领导说没有发稿任务。据说,邓小平此次视察深圳提出“三不”:不题词,不接见,不报道。

  记:接到不报道通知后,什么感受?

  陈:觉得很可惜。邓小平谈话这么重要,这么有针对性,对当前现实有这么重大的指导意义,如果不能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记:为什么两个月后又见报了?

  陈:小平走后两个月,3月22日,南方日报登了一篇《小平在先科人中间》的通讯,一千来字。我看了之后非常吃惊,咦!怎么可以报道了?如果一千多字的通讯可以发,长一点的也可以发。随后,我就打电话给报社社长,报社社长又征询了南方日报社社长的意见。

  3月22日开始写稿,24日当天晚上就全部打印出来了,25日到市委宣传部送审。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杨广慧说,发吧,文章我就不看了,你们自己把关,但不要把邓小平写成神,而要写成人。

  记:哪些方面能深切感受到老人家人性的一面?

  陈:邓小平是伟大和平凡集于一身的人。我就想,这么一个伟大的人,非常和蔼可亲,风趣幽默,写文章时也着重描写老人这方面,把老人的童真也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更完整,更真实的印象。

  记:你不担心这种平凡的细节描写会影响人物的伟大形象?

  陈:不会。通过平凡的细节来写领袖人物。而且,邓小平也表现出了这些方面,印象深刻。

  遗憾

  后悔未写“不搞政治运动”

  记:1月份的事,3月才报道。有传言说,深圳特区报刊发《东方风来满眼春》有重要领导支持或暗示?

  陈:没有。当时都是个人判断。给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广慧送审时,他代表市委同意发稿。

  记:这要冒很大的风险,担心吗?

  陈:担心,不是一般的担心。1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引用了那么多邓小平的讲话,会不会有纰漏,会不会有欠妥的地方?3月26日,《东方风来满眼春》见报。当天,《羊城晚报》就调整版面,详细摘要发表。这时,我心里才放松了一点。3月28日,《文汇报》、《中华工商时报》原文刊登这一报道。28日晚,《光明日报》打来电话索取照片,他们30日发稿。30日,新华社全文播发。到这时,我才彻底放下心来。

  记:在报道见报之后,你意识到这篇报道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吗?

  陈:影响之大是意料之外的。包括新华社的国内所有媒体几乎都进行原文刊发,海外的许多国家传媒都进行了报道。

  记:《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一篇伟文,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作为执笔记者,你是否还有些遗憾?

  陈:有的。有几个地方没有写上去。一个是,在去珠海的船上,小平说,要防右,但更要反左,左对革命的危害更大。当时我比较教条,认为文章主要反映了小平在深圳的情况。还有一个,小平说,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写文章时,我写了这部分内容,临上版时,自己删了。当时正在搞“社教”运动,我担心敏感。后来觉得非常非常重要,遗憾没有写上去。现在再上版,我会毫不犹豫。

  记:为什么拟《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标题,有什么寓意?

  陈:我自己拟的。这是唐朝大诗人李贺的一句诗。我很喜欢他的诗,气派很大,他写的“少年心事当拿云”,在我读大学时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东方风来满眼春”,我写的1992年深圳特区报元旦社论,就用过这一句诗。邓小平南巡深圳,与文章包含的内容、时间都非常吻合。

  变化

  在小平身边采访时预料到一些

  记:你1983年就来到深圳了,可以说是“老深圳”。26年的深圳,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你觉得邓小平给深圳带来了什么变化?

  陈:深圳改革开放在很多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市场经济方面,都是开风气之先。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

  记:这些变化,你当时在邓小平身边采访,是否早就可以预期?

  陈:当时会想到一些。邓小平的话拨正了当时的航向,如果全国人民能理解其谈话精神并贯彻落实,国家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走向繁荣富强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这也是我当时坚持要报道的原因。邓小平的讲话会掀起改革开放的新高潮,让全国人民迸发出更大的热情、智慧,能量是不可估计的。深圳的快速发展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敢闯敢试,十几年来发展的速度一直非常快。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普德法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普德法

  图:

  陈锡添说,小平南巡报道也有遗憾的地方。本报记者陈以怀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