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身边最信赖的医生 副高全科女医生坚守社区2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10:42 青年时报

  ●她想告诉同行:要从人出生开始一直负责到底,做个真正的“家庭医生”

  “大姐,慢慢说,别再哭了呀……”电话中,潘雪凤不停安慰着。

  她说,这可是常事,社区居民有“小秘密”都爱找她谈,除照顾居民健康,心理安抚和家庭关怀,也成为工作之一。

  整整20年,在全科医生流失比培养快的尴尬中,潘雪凤坚守岗位。目前,她还是杭州首位副高职称全科医生。

  20年扎根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她的心得既朴素又实用,摸索出一套全科医生新理念。

   爱告诉她“小秘密”

  浙大御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潘医生的办公室在一楼。每天人来人往,除看病、量血压、配药,很多人是来找她说心里话的。

  “他们一看到我办公室没病人,就进来聊两句。”她说,1983年医学专业毕业进入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起,她一直愿意和大伙说说家常,还从这些家常中找出病因。

  社区里一位中年妇女,是潘医生的常客。一年多前,她退休了,开始照顾生病在家的公公,为此心情抑郁。

  “伺候公公,心理紧张,晚上失眠,和老公及小姑关系也处不好。”她经常中午到潘医生办公室倾诉家庭的小秘密,家人的身体健康,都会向她咨询。在潘医生的指点下,她不再整天呆在家里,参加爬山俱乐部,和家人关系越来越和谐,心情开朗起来,身体更健康了。

   心里有住户的“健康档案”

  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最多的是社区老人,量量血压、检查身体。这些年下来,她对很多家庭的健康“了如指掌”,她的心里已经有了这些住户的“健康档案”。

  “我看着很多孩子出生、上学、工作甚至婚嫁,我对他们很了解。”潘医生自信地说,她逐渐成了很多住户信赖的“准家庭医生”。

  “一些是个体户,工作和精神压力大,血压高。”潘医生经常建议一些开车男子多走路,放松紧张的身心。

  作为社区卫生站的全科医生,潘医生义务为病人做各种心理疏导。

  20多年的全科门诊经历,让她成为社区居民身边“最信赖的医生”。

   赢得小区住户的心

  “潘医生开会回来了!”“潘医生出去检查了!”……

  潘雪凤的行踪,很多社区居民都知道,这在现代的小区世界里,实在太少见了。这样让人熟悉和关注的人,太少了。

  有一天,一对上了年纪的老夫妻在街上碰到了潘医生。他们从包里摸出两片火腿,硬要塞给她,实在拒绝不了,她收下了。

  当天晚上,潘医生辗转难眠,她认为做社区医生真幸福。

   加班加点建“家庭健康档案”

  对于社区医生,居民一般都觉得“水平低”,“水平高的都到大医院去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潘医生要取得认可,其实并不简单。

  她的办公室书架上,有厚厚一摞家庭健康档案:大营盘小区共4幢15个单元,264户。其中高血压53人,糖尿病12人,高血脂7人,冠心病2人……302室,赵××,62岁(高血压);妻子倪××,55岁(高血脂)……

  每个小区就有健康档案,哪个单元有几户人家,姓名、年龄、健康状况等一目了然。

  这些,都是潘医生利用门诊外时间,加班加点,深入居民家中调查出来的。

  可她多次被人拒之门外,也屡次被人误解。慢慢地解释,一次一次上门,直到被接受为止,“只要能帮助居民健康,都值得。”这就是她的工作秘诀。

  去年,发现社区里慢性病人多,她特地组织俱乐部,固定时间宣教,通过互动、谜语竞猜等形式,使慢性病防治知识深入人心。

  全科医生流失比培养快

  

  与潘医生的热情不同,国内很少有医生愿意到社区做全科医生。而且,很多全科医生中途改行,流失比培养更快。分配到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由于全科门诊少,地位和待遇不如意,会逐渐向专科转变。

  “工作繁琐、量也大,付出得不到认可,这是常有的事。”潘医生看着社区卫生院病人少,社区全科医生流失快,心里很着急。

  昨天,杭州市卫生局透露,刚刚又审批通过了一批副高级的全科医生。得知这一消息后,作为杭州首位副高职称全科医生,潘雪凤很欣慰。

  “我不会再孤独了。”对于全科医生的未来,她很是憧憬。

   要学会拉拢“民心”

  “全科医生就应该在社区。”潘雪凤坚持这一点,她说,通过20年的实践,她认为全科医生的优势就在社区,要学会拉拢“民心”,不仅要在技术上“全科”,更要在服务上“全科”。

  对于全科医生,她也有自己的观点。全科医生不仅要治疗生理疾病,更要从心理上走近病人,从人出生开始一直负责到底,扎根于社区,给予邻居般的关怀,做一个真正的“家庭医生”。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时报记者 娄 麒 姜胜利 见习记者 骆晓亦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