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扁当局为何成了财金官员的“坟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10:52 中国台湾网

  台湾《中国时报》今天发表社论说,在“金管会主委”请辞获准之后,扁当局执政六年半以来异动的财金“部会”首长,已经有十五位之多。以“财政部”而言,先后被撤换的“部长”计有许嘉栋、颜庆章、李庸三、林全、吕桔诚,加上最近上任的何志钦,六年半总计换六任。再看“经济部”,前后“部长”有林信义、宗才怡、林义夫、何美玥、黄营杉、陈瑞隆,总计也是六任。至于“金管会”,成立仅仅两年半,“主委”已经三任:龚照胜、吕东英、施俊吉。以上三个重要的财金“部会”,过去数年连年更换,绝对创下民主政权异动财金“首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社论说,在一九七○年代,孙震、郭婉容、梁国树都是岛内重量级的财经学者,连他们都要在政务“副首长”或独立金融机构打滚如此之久,才渐渐培养出做“首长”的能耐。较诸当前情势——何志钦回台两年多就接“财政部长”、黄营杉短暂“卖烟卖酒”就接“经济部长”,其间人才养成之差距,真不可以道里计。

  当然,国民党时代确实有人才“磨”太久的弊病。锐气十足的年轻人总要待到五十好几才能略展长才;这与柯林顿四十几岁做美国总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一般而言,像柯林顿这样年轻即具有领导统驭能力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的阶段,才能因应政治的挑战、才能成就天降之大任。大体而言,“政务首长”概需三种能力,一是危机处理、二是洞烛先机、三是规划政策,且这三项能力确有轻重之别。不经一番磨练,确实是不容易养成人才。

  社论说,政坛总是不免尔虞我诈、斗争算计,而政敌最容易见缝插针的机会,就是在危机发生之时。“首长”总是要知道进退依止的分际,能安然度过危机,才有余力思虑其它。等到“首长”渐渐熟悉危机处理之道,就可以进而预见可能之风暴,先一步下手而防患于未然。要做到这个地步,当然需要更多的经验与磨练。一旦政务首长习惯政坛的枪林弹雨而能从容面对外界挑战,此时他(她)才能真正规划政策、做出贡献。简言之,如果不能预见危机、处理危机,一切的专业素养都是白搭。前述危机处理、洞烛先机两项本领,显然都与历练的长短有关。如果淬砺烽火的时间不够长,本领当然也会打折扣。

  既然“部会首长”都要面对政坛风雨,为什么“财金部会首长”特别短命呢?这就与“部会”特性有关了。像“新闻局”、“国防部”这样的单位,或则业务相对单纯、或则甚少与民众直接接触、或则不涉及大众经济利益,其“首长”面对的潜在危机当然也就较少。但是“财政部”主管公股管理、基金护盘、公营银行人事、公营银行纾困,每一桩背后都可能潜藏数十亿的利益纠葛,没有几把刷子怎么罩得住场面?“经济部”直接面对台湾经济衰退、两岸投资偷跑、油价电价调涨、民间投资不振等难题,每一桩都直接关乎民众生计,自然也是危机重重。“金管会”则监理十四家金控与所有上市公司,大老板个个直达天听、呼风唤雨,政治情势当然更是险峻。总之,“财金首长”若是本身内力不足,遇到政坛、商场风吹草动却不能听音辨位,自然就容易中箭落马了。

  但是最令“财金首长”难为的,倒不是外界的冲击与挑战,而是诡谲难测、逾越分际的层峰意志。六年多来,扁当局辖下也不是没有任命过风评甚佳、资历完整的政务官,但是他们都待不下去,为什么?前“财政部长”许嘉栋,学养、人品、资历都是一时之选,像这样的人才,为什么扁当局偏偏要在短短数月之内予以折耗?另一位“财政部长”林全,也是少数资历完整、“府院”关系良好、偶有佳作的干才,为什么坚持急流勇退、不再留任?再看“金管会主委”施俊吉,外界也都认为其下台是扁苏斗争的牺牲品。长此以往,优秀财金人才都不敢、不愿、不屑去做“五日京兆”,而在逆向选择之下,当然只剩下政治正确、颜色鲜明、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愿意去做“财金首长”。这样胡搞下去,台湾经济能有前景,那才是真正的亚洲奇迹。

  (驿雨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