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摘掉超编官帽”一片叫好还应一路走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12:00 光明网
王兰

  陕西省靖边县针对领导职数超编的问题,目前已摘掉了200顶“超编官帽”。尽管这项举措是在媒体曝光、省上领导批示后进行的,但靖边县痛下决心,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是赢来了群众的一片叫好之声;在中组部日前提出,抓住当前全国市、县、乡党委换届的有利时机,切实精简领导班子职数要求的情况下,靖边县一举摘掉200顶“超编官帽”的做法,也为其它地方改革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我国这些年财政供养人员数额巨大,超编官职的现象有增无减,为此每年至少耗费四千五百亿元钱,机构庞大、冗员众多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陕西省的个别地方这种情况可以说比较严重,有些部门分得过细,多一个“庙子”就要多几个“住持”,多一堆“和尚”;有些部门“官差”多如牛毛,人浮于事,还享受较高的福利待遇;更有甚者,有些官员素质差,以权谋私、欺压百姓。这种“超编官帽”的后果导致了“龙多不下雨”,不是政出多门,让群众无所适从,就是推诿扯皮,该办的事不办,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侵害了群众的利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以至于有些人将“官灾”比喻为“蝗灾”。

  在此状况下,摘掉“超编官帽”,而且一个县就摘掉200顶,真是大快人心!摘掉“超编官帽”的好处显而易见:财政负担减轻,机构消肿,“机关病”有望好转。

  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这种表面的“消肿”,还应该致力于保持党政机构肌体的真正健康。

  精简机构、消减“超编官职”,只能说是取得了初步成绩。最重要的问题是留的人是否都是该留的?政府财政支出是否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在位官员的工作效率是否会有所提高?如果这几个关键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省下来的财政收入依然是养了数量虽然减少,但总支出依然如故的“牌友”、“看官”、“聊客”,那么,对百姓来说,就等于什么也没有改变,摘掉“超编官帽”的积极意义也会丧失殆尽。

  要使留下的人是该留的,就要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基本原则,把握好“裁剪”分寸,使在岗的得到激励,裁掉的心服口服。

  裁减官员节余的经费也要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归位使用,投入到真正需要资金的方面,而不能变相又成为留下官员的增值的奖金。

  要真正做到提高官员的工作效率,使这些“吃皇粮”的官员确实能为人民、社会做点什么,改变有些地方“有多少人没事干,又有多少事没人干”的现状,首先决策官员应把握好决策这个关键。作为在战略问题上的把关者,决策人肩负着所在地方生产效率能否提高的关键,如果在决策上出现了差错,那么下面执行的效率越高,带来的结果是受到的损失越大。其次,作为实现具体决策的执行官员,对决策实质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要创造性地将决策转化成具体的应用,并将这种理念灌输到群众的心里。最后,执行官员要做好带头作用,带领群众一同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从哲学上讲,没有“质”也就无所谓“量”。在提倡服务型政府的今天,我们对对官员的考察,也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打量。不应只是简单地为官员数量的减少而欢呼,还应该考虑官员的结构是否合理,领导的职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防止“只顾其一,不顾其二”的片面思想和做法。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减员增效的最终目的,保住“摘掉‘超编官帽’”的积极意义,并使其成功推广。

  “摘掉200顶‘超编官帽’”值得首肯,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