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14:45 红网

  近年来,澧县张公庙镇紧紧把握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目前,全镇发展以优质葡萄为主的“万元地”达到3500亩,亩平纯收入均在万元以上。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以400元的速度增长,2006年达到4097元。

  一、用创新的理念引领农业

  

  张公庙镇人均耕地不足1亩,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镇党委政府大胆创新,按照发展重点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经营方式由单一农户向产业化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的思路,走出了一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之路。

  1、着力提升传统农业。一是推进水稻提质。发展优质稻11000亩、超级杂交稻1000亩,全镇水稻优质率达100%,收到了优质优价的效果,亩平增收200元。二是推进棉花增效。与亚华种业合作,开发棉花制种基地1200亩,平均每亩收入达到5500元,亩平增收3200元。三是推进冬季农业“增员”。发展了荷兰豆、梅菜、凤尾菜等高效蔬菜6700亩,替代传统油菜,与油菜比,不仅缩短了2—4个月的生长期、减少了劳力投入,还亩平增收400元。四是推进生猪改良。全面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普及率达90%,今年出栏三元杂交猪30600头,平均每头生猪比传统家养生猪价格高出300元。

  2、突出发展高效农业。采取干部示范、政府贴息贷款、免费技术服务等措施,引导群众自愿发展优质葡萄2500亩,其中今年新发展2000亩,发展双孢蘑菇300亩、大棚蔬菜500亩、优质果圃200亩,亩平纯收入在1万元—1.5万元,是传统作物的5—8倍。兔子口村的葡萄种植户,家家户户都添了彩电、冰箱、摩托车、手机,果农谭绍菊种葡萄4亩,两年获利14万元,家中4名成人,个个用上了手机,还盖上了小洋楼,今年5月,省委张春贤书记考察时,她感叹说:“我活了50多岁,从没见过这么多钱。”葡萄产业的发展,带动全镇1200多亩土地以返租的方式向种植大户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高路铺村年近60岁的老人王观炎,将自己的1亩承包地以1000元的价格租给镇干部唐一平,并常年在其葡萄园帮工,每年获劳务费7000元。为促进葡萄产业的稳步发展,今年,我们又在新年村新建了葡萄酒堡,可年加工葡萄500吨。

  3、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使农民真正达小康,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减少农民富农民。按照这一思路,一是大力发展了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扶持农民办起了张公食品、民德菜业、华诚果业、张公油脂等2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解决了2300多人的就业问题,还极大地促进了全镇种养业的健康发展。张公无骨腊狗肉、酱板鸭、梅菜等食品加工品牌达到31个,带动全镇发展85个养殖大户,其中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大户就有2个。二是大力发展了商贸业。通过新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全镇共发展513名流通大户,利用农闲时节从事农产品收购,人平年均净增收入6000元以上。三是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成立同乡会,并充分发挥其帮带作用,转移劳动力6100多人,加上本地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全镇有1/3的人口从事非农产业,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二、用科技的力量改造农业

  

  1、培训实用技术,造就新型农民。要改造农业,必须首先改造农民,实行精耕细作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我们以推广优质葡萄、双孢蘑菇、棉花制种等高效农业新技术为重点,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传、手把手教等方式,先后组织120多名“骨干农民”到岳阳、湖北、广东、福建等地农业科技园参观学习,聘请湖南农大、市农办、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蔬菜办等单位的技术专家开展技术讲座30多次,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本镇示范基地、农广校等教育资源培训群众130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养技能。目前,全镇80%的农户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4700多个农民成了发展高效农业的行家里手,40多个种养大户成了地地道道的“土专家”,经常被周边乡镇的群众请去指导、传授技术。

  2、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产业后劲。2003年,我们支持“土专家”王先荣与湖南农大合作,共同研究“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这一技术打破了农学界长期形成的“江南地区不能种提子”的神话。今年,我们又恳请湖南农大在新年村建立了葡萄科研基地,由农大博士导师、葡萄专家石雪晖教授驻点指导,研究“葡萄产期调节技术”,运用该技术可使葡萄一年两熟,目前,试种已获成功,全面推广后葡萄效益将翻番。

  3、推广新型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一是推广高效农业模式。引导农户利用农作物种植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搭配、科学组合,在棉花中套种荷兰豆,在双孢蘑菇大棚中轮作青刀豆等藤本蔬菜,亩平收入分别达到7000元、12000元。二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结合省清洁能源工程试点,引导农民推广“猪—沼—稻”、“猪—沼—果(葡萄)”、“猪—沼—菜”等模式,不仅每亩节约农药化肥等生产成本100多元,还减少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去年我镇生产的梅菜和荷兰豆顺利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三是推广设施栽培模式。对2500亩葡萄全部实行避雨设施栽培,其中1500亩应用了先进的喷滴灌设施。

  三、用市场的手段激活农业

  

  1、依托龙头实行订单生产。我们依托金健米业、广东江门保鲜蔬菜进出口公司、福润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副产品销售公司和科研院所,大力发展定单农业。2006年发展的11000亩优质水稻、1200亩棉花制种、3200亩荷兰豆、2500亩梅菜、1000亩凤尾菜、15000头生猪全部实现了定单生产,有效地归避了市场风险。

  2、依托协会抓好生产经营。我们先后培育和组建了葡萄协会、养殖协会、农副产品流通协会等4个协会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连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整体,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应变能力。兔子口葡萄协会采取统一建园、统一技术、统一引种、统一销售、分户培管“四统一分”的运作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葡萄种植技术与销售问题。近两年全镇有近70%的鲜果由协会统一收购销售,有的经销商还提前预定,在销售末期还有湖北等外地葡萄运到澧县转销。一部分农户还在协会的组织下,实现了网上交易,村民覃东海2006年在网上交易金额达到7万多元,大大增强了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依托节会搞活产品流通。近两年,我们先后组团参加了湘粤农博会、第二届泛珠三角农副产品交易会,展示了张公狗肉、兔子口提子等10多个特色产品,还签订了1200多万元的农产品销售合同。为打响品牌,搞活流通,2006年8月,我们积极参与了县委县政府举办的湖南省首届葡萄节,组织果农与经销商面对面交流交易,并邀请全国知名葡萄专家举办葡萄品评会,大大提高了我镇葡萄的知名度。目前,我镇优质葡萄声名远播,产地市场已经形成。

稿源:红网 作者:赵军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