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资助,宁浩还能“疯狂”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17:26 国际在线

  作者:何勇海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对青年导演的资助计划,包括陆川、贾樟柯、宁浩等在内的16位青年导演将成为首批资助对象。因《疯狂的石头》而闻名的宁浩,其新作《疯狂的赛车》很可能是第一部获资助的影片。除了为这些导演新创作的优秀剧本给予50万元资金资助外,还将在剧本论证、影片发行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此资助计划将成为一种制度。同时,今后的电影格局也将向开拓多样化创作,扶持和发展中小题材、中小成本的主流影片转变和调整。(1月18日《人民日报》)

  笔者认为,资助那些有潜力的青年导演,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添一把“薪”以燃得更旺,无疑是很好的举措。

  这些年,我国电影界似乎有一种共识,要想拍商业片没有几千万的大投资,没有国际化的班底,没有超级明星的加盟,就没有赢利的可能。故而,国内某些大导演的影片越来越丧失了娱乐性和艺术性、思想性的统一,离现实越来越远,投入却越来越大,制作越来越精,宣传也越来越卖力,电影票价也逐年攀高,导致电影消费成了绝对的奢侈品;更以强大的宣传攻势、经济实力和明星阵容垄断了电影院线,直接导致了许多中小成本电影处境尴尬。

  其实,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并不应该依靠一年就那么几部形式虽越来越华丽、内容却越来越平庸、甘当好莱坞玩物的大片支撑,而风格迥异的中小电影应该成为成熟电影市场的常态。经济学里,大投资收获大利润,小投资收获小利润,这几乎是一个铁律。但电影非一般商品,还是一种艺术品,其剧本的艺术含金量、导演的才华和艺术积淀、演员的选择及表演水准等等,都将大大影响一部影片的最终票房价值。电影比的不是投资,而是艺术水准。实际上,美国赚钱的电影也是中小型电影,好莱坞亿万元投资的大片遭遇票房惨败的比比皆是,投资几百万的艺术影片全世界争睹的例子也俯拾皆是。在我国,质量水准经得起考验的中小型电影也是可以赚钱的。在《疯狂的石头》的票房飘红,已经给国内的小导演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因此,“资助青年导演计划”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政策导向,以免中国电影走上更大的歧途。

  但笔者还是有一丝担心:资助青年导演及其中小电影,别将他们“资助”成了“乖乖仔”。

  我们知道,低成本电影没有明星光环的烘托,没有大场面、大制作,其想象力和创意就显得更加重要,它必须首先照顾民生日艰的观众的感官,贴近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分析人性、解剖社会,或以浓浓的悲悯情怀打动人心,引起共鸣,或不拘一格地嘻笑怒骂,揭露现实社会的矛盾与问题……成本本来就低,再板着面孔,一股说教味,绝对是存心拒人于里之外。

  而报道中说,资助青年导演,除了给予50万元资金资助外,还将在剧本论证等方面给予支持,今后的电影格局也将向扶持和发展中小成本的主流影片转变调整。我们的电影审查制度本身就很严格,很多中小电影本身因其太尖锐地直击现实问题,被电影审查制度“枪毙”而“出不了电影局”。大投资、大制作的大片纷纷缺席当代生活,受了有关部门的资助,这些目前还有点“新锐”的青年导演们,会不会被“资助”和“论证”得没有了棱角和个性,从而也“主流”甚至“主旋律”起来,对当代生活进行虚假演绎?

  香港导演吴思远说过,像《疯狂的石头》这样乱搞、《天狗》这样尖锐描写现实的影片,以前是不可能通过的,而这两部电影其实都是独立拍摄、由民营资本来完成的,没有包袱,所以才容易出精品。在《疯狂的石头》中,导演宁浩不遗余力地运用喜剧元素对下岗、改制、民工生存等社会现实进行生动的观照甚至讽刺,让人们从笑声中体味到现实的温度。有了有关部门的资助,宁浩等青年导演,还能最大极限地尽情“疯狂”吗?电影应发出更加真实的声音,电影表达不出本身应该要表达的东西,自然会受惨遭“票房死刑”的打击。

  因此,资助青年导演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比这更迫切的,恐怕是有关部门以更大的胸怀接纳那些新锐导演的新锐之作,审查标准更为宽松。至于电影创作,只要导演能够拍出好作品来,是不愁没有活路的。

  

  审稿:蒋丽丽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