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给卢安克一个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18:00 光明网
袁岳

  如果我们真正站在普通居民的角度,就不难看出公众必定认可那些为普通百姓的福利做出牺牲与奉献的人。

  38岁的德国人卢安克在中国参与扶贫助教6年,欲成为中国人而不得,这件事情很快就成了新闻。当然,有关部门一定有不少具体规定说卢还有不少方面不合条件,但是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卢安克是不是对中国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我相信,如果现在一个500强企业里面的老总,在中国投资服务了6年,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是完全有可能被批准的,实际上现在许多地方入籍获卡与投资规模联系过多,甚至已经演化成了“投资移民”。在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核心目标下,我们对此完全能够理解但是却不能表示同意。

  如果我们现在看今年零点做的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榜,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社会保障、下岗就业、医疗改革、环境保护与房地产市场管理,在这里最核心的问题大半与弱势社会群体的利益有关。如果我们真正站在普通居民的角度,而不是既有政策与经济政绩的角度,就不难看出公众必定认可那些为普通百姓的福利做出牺牲与奉献的人,不管他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如果让一般民众投票,问问卢安克之举是否属于“突出贡献”,我想答案将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我们今天给卢安克国籍与当初给援华的医疗工作者、语言专家、技术专家国籍,其价值并没有很大差别。问题是人家也没有说要我们给他们多好的待遇,也就是希望获得一个长期服务普通民众的机会而已。

  今天,在中国大中小城市长期工作与留住的外国人大约在3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中。这些人中的一些人将来会期望获得中国国籍,我们适度地放宽对“杰出贡献”的非经济含义的解释,不仅仅能鼓励更多各方面的国际人才的对华流动,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中国社会,鼓励他们努力地贡献本地社会,同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

  同样要记住的是,在中国公众评价政府的管理能力时,对外交政策与经济建设能力多所肯定,但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能力却评价很低。我想,对类似卢安克问题的处理,更会加强大家对这方面的印象。而实际上,合理对待卢安克,既是在弥补公共部门在社会事务处理能力不足方面的姿态,也是表示我们对国际社会在经济投资以外的更多社会资源表示欢迎的姿态。对这样的一件事情,我们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