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官员看媒体为何与百姓不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0:12 红网

  日前,广州市召开政法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工作,广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桂芳做工作报告。张桂芳表示:“如果今年还不能让广州市群众安全感有明显提高,那是说不过去的,也没有道理。”他同时指出:“虽然广州资讯和媒体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也造成一些治安问题被迅速扩大化。”(1月17日南方新闻网)

  一些治安问题被迅速扩大化,显然媒体有些“美中不足”。

  张书记所指的扩大化显然是指问题被放大或者夸大,与事实不符。若如斯,那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范畴。然而,媒体的开放性,并非记者“说了算”。民众通过媒体广泛参与,使问题更难以遮蔽。是否真的问题被扩大化,应该群众说了算。纵观媒体的民意表达,似乎看不出被放大的痕迹。在百姓眼中,民意畅通,群众的话语权得到充分表达,酣畅淋漓,媒体精彩纷呈。一些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为何个别官员看媒体与百姓有如此大的反差?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个别官员掌握的问题往往是听汇报听来的,就难免有水份,看媒体就会感到失真。而群众看媒体是基于眼前的事实作参照,是否扩大,是否缩小,心中自有一本帐。群众通过媒体表达直言不讳,甚至是“赤裸裸”,但原汗原味,这在个别官员看来也难免有扩大之嫌。群众看媒体是期待政府解决问题,越逼真越好,而个别官员看媒体是问题越小越好。所以,不同途径和角度看问题,往往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其实,“扩大化”的背后是官员对问题曝光的担心。问题一旦被披露,对官员来说既是压力,更担心的是政绩被弱化。去年以来,广州在安全问题上可谓高压逼人,“禁电令”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受到百姓热议;“广州成为全国最安全的城市”,饱受网民质疑。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和耀眼政绩不但没有引得期待的褒扬,反而遭受百姓诟病,这确实使某些官员感到不小压力。然而,这些都是反映群众的心声,无疑对政府有益,而并非把问题扩大化,媒体也只是尽到了应有的职责。

  反映出某些官员的自信不足。反过来说,即使一些问题被“放大”,舆论对官员造成了压力。但如果嫉恨于媒体,显然是不自信的表现。作为官员应该有甄别是非能力,而且需要听听不同声音,这样才会耳聪目明。对于问题的“扩大化”也是考验政府智慧,况且压力可以变成动力,用不着杞人忧天。瑕不掩瑜,成绩百姓自然看得到。

  长期以来,一些官员喜欢关起门来解决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色彩斑斓的媒体舆论。然而,关起门来解决问题,几近不可能。如何使官员的眼光与百姓一致?笔者认为,政府官员应有良好的心态,不能被问题左右;要善于捕捉媒体信息,加以分析,如果不是子虚乌有,用不着对此耿耿于怀;多与群众互动,体会互动的力量。如果切实为了群众利益而解决问题,何患问题“扩大化”?

稿源:红网 作者:沈良华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