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为何三成以上的中学生想做外国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0:12 红网

  假如给你一个选择国籍的机会,答案是什么?1152名上海中学生面对这一提问时,三成初中生选择想做外国人;36.9%的高中学生选择“加入美国籍”,还有14.9%的高中生选择“加入日本籍”。负责《大中小学民族精神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表示,学校教育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的不足和家庭影响是造成这一“尴尬”的主因(1月16日《劳动报》)。

  想做外国人的中学生竟然占如此高的比例,这不仅连调查者本身,就算是整个社会大概也没有想到吧。然而这又确乎是一种事实,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早已经不是“东渐”,而是“东盛”了。大城市里的青少年们,吃着全球同一口味的卖当劳,喝着百事或可口可乐,看好莱坞电影和日韩明星的演唱会,在他们身上,的确也很难分辨出“国籍”二字的烙印。

  为何当下中学生群体里发生了如此高比例的国籍认同危机?

  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相当严重。“超过4成的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一无所知。对于古代四大发明,只有一半的学生可以答对四个。”这份答卷令人汗颜。另一方面,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气质还未成型,在东西文化的交汇与冲突中,成年人尚且会产生一定的身份认同危机,何况孩子。我们的孩子每天耳濡目染的是什么文化,崇拜什么样的偶像,关注什么样的流行话题,大人及学校关注过多少?只有先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回答他们为什么想做美国人、日本人。

  更为忧心的是,当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近乎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新的实质内容。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曾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纲要要求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美术、故事会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但看看近年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歌曲和图书,又有多少新的内容?这不说,在“恶搞”文化的冲击下,雷峰、董存瑞等英雄人物,《闪闪的红星》等电影竟然也难逃黑手。

  这一切都警醒我们,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我们知道,一个公民首先必须热爱祖国,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品质。对一个人的教育,应当从懂事起就要培养爱国情操,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重要,他们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革命烈士方志敏说,“一个青年学生的爱国,就像一个初恋的姑娘一样入迷”,可见对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要补上爱国主义教育缺位这块“短板”,必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通过挖掘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从青少年的身心的特点出发,以文化认同为重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惟其如此,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伟业才不会后继无人。

稿源:红网 作者:陈才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