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坝:江南都江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3:08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渔梁坝,是建筑于皖南新安江支流练江中的一条滚水石坝,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城东南部,南端依傍紫阳山,北端接渔梁古街,因而得名。渔梁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至今还保存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

  渔梁坝始建于唐代。隋末时,汪华迁歙州州治于乌聊山下(今歙县城所在地),削山为城,疏江为池。然练水陡泻,水涨则城根难保,水浅则城内井枯,故唐代即练江垒石为梁,以缓流蓄水。至元末明初时,石坝逐次崩坍,府尹彭泽曾经督工重修。以后,明清历朝多次维修,使石坝至今安然无恙,依然发挥着防洪、蓄水的双重功效。

  现在的石坝,除表面有部分石块被冲掉之外,基本完好。原坝旁建有祠堂,用于纪念修坝有功之士。明嘉靖年间曾铸有铁犀牛两头,南北相望,昂首踞蹄,神气威悍,用以镇定水灾,可惜如今皆不在了。现南岸山坡上还留有一方明代万历三十三年的修坝记事碑。北岸坝端有一小神庙,庙前立如来柱,柱旁置一上千斤重的石猪雕刻。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6米,斜面长50余米,高约4米,全部用重一二吨的雪白晶莹的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最值得一提的是,垒砌的方法十分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同穿上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中段和南段开3道泄水门,枯水季节北段无水漫泄时,游人可登临徜徉,观赏周围秀丽山色。站在石坝上,举首四望,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上碧波如镜,鱼翔深潭,小舟拨浪,激起涟漪,恬静安闲。坝下乱石嶙峋,浪峰咬石,练水经溢洪道飞流直下,涛声隆隆,声震数里。尤其在丰水期,练江水漫越整个水坝,滔滔而下,势如奔腾之马,浪似雪花飘飞,水声像巨雷轰鸣,煞是壮观。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阳山,林木葱郁;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

  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曾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因此渔梁坝又被称作“江南都江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