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素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3:08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随着媒体多元化和信息数字化,我们跑步进入了“后阅读时代”。

  在所谓“读图时代”、“速读时代”的后阅读时代,花里胡哨的图片与文字混合拼贴,画蛇添足的美工设计辅之以物欲横流的各种消费新主张,令人不知所措。一天晚上,当我在网上浏览到这样一个词:“素读主义”,不禁眼前一亮。

  现在许多杂志书籍网络等媒介本身是读图时代的产物,重提以文字为主的“素读主义”直面文字,与“速读主义”唱反调,用大脑去联想行云流水、飞沙走石,而无需借助繁杂的图说,更超脱功利心的驱动,但求心灵之滋养。

  “素读”乃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方式,它回到以文学化为主导的指向,剥离掉杂志华丽的外衣,而不是迷失在图片渲染的物欲里。这种阅读方式,拒绝繁杂的图片堆砌,倡导“元文本主义”,拒绝言之无物的苍白文字,追求耐人寻味的真正思想,摒弃泛滥的抒情和过渡的阐释,期待温情的文学化表达。隐藏在“素读主义”后面的,乃是对几千年来读书传统的传承和新古典生活追求。

  在一篇《阿城:大家对我有误解》中,又一次看到了“素读”这个词,阿城将“素读”解释为“你不带你的意见去读”。将又“素读”带到一个新的境地。

  我们现在容易走极端,要么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么人人都成了是批判大师:才看一眼、一段,还没有把别人的意思完全弄明白就开始了反对意见。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学会听人家全部把他那个意思说完了,之后你再批判不迟。交流的前提是必须知道别人完整的东西,否则我们学到的东西只是浅尝辄止。

  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有一本著作叫做《天才满世界》,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大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回答说:“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

  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经典晦涩难懂,不理解内容也能起作用吗?回答是肯定的。这不仅有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的亲身经历所印证,也被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所破译。这种先不求理解,只按字面诵读和背诵的“素读”对开发右脑功能有着非常微妙的作用。中国古代私塾教学,都是以“素读”启蒙。由台湾大学王财贵教授、著名学者南怀谨、北京大学国学大师季羡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有识之士倡导的“经典诵读工程”,由港台兴起,已惠及东南亚、欧美和内地大中型城市,上千万儿童正在从中受益。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经典诵读是一项塑造心灵、开发智慧和储存文化底蕴的工程,它将伴随人生的成长而愈显其光辉。

  隐藏在“素读主义”后面的,乃是对几千年来读书传统的传承和新古典生活的追求。渴望读物消除快速消费品的特征,跳出庸俗流行物的角色,获取一种文字的质感和思想张力,具备可读性和耐读性。

  有时我遣词造句常常搜肠刮肚,想想要是从小就训练“素读”该多好。我小的时候家长并未让背过那些经典,见到同学中很有一些出口成章、意趣盎然的人,很是羡慕和钦佩。

  另外,由于职业关系,我工作全依仗电脑,久而久之,阅读变成了“鼠览”——鼠标浏览。因为快,所以潦草。这与“酒能提高欲望,但却降低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作者,与作者通过文字交流,将别人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我们自己知识和经验,并激发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见识,增长我们的知识。

  “素读”就如同饮功夫茶,在慢悠悠的品咂中体会个中意境和韵味:“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读出社会人生”,其快何如哉!?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