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考研降温是市场调节之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4:19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评论员 曾颖

  四川省“20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本月20日、21日举行。引人关注的是,今年四川全省报名考研人数比去年减少1500多人,减少约四分之一。这是四川省考研人数连续10年增长以来出现的第一次人数减少。此举标志着10年来的“考研热”开始走向降温之路。(见本报今日08版报道)

  “考研热”逐渐降温,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早在2005年底,北京媒体便已爆出2006年该市考研人数下降,清华大学和北航等曾经炙手可热的热门学校,多年来考研人数首次出现下降。据统计,报考清华2006年硕士研究生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了400多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考研究生人数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较上年减少了12.7%。全国其他地区的各类院校,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考研热”降温的趋势。

  分析人士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受招生政策影响,与国家控制扩招的大气候紧密相连。控制规模势必造成竞争加剧,考试的难度加大,使一些信心不足的学生早早地退出竞争的行列。

  第二个原因,是读研成本越来越高,读研的收费面和收费标准正在提高,使一部分学生因经济原因早早掐灭了考研念头。

  而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不乐观。由于连年博士硕士扩招,货源充足,博士们抢了高端职位,而且正在迂尊降贵往中端职位挤,而本科生们也越来越务实,步步为营地抓牢低端就业职位,并向中端扩张。硕士生由当年的紧俏逐渐变得不上不下尴尬万分——想降低求职标准做本科生就能胜任的职位,又觉得白读了几年研究生吃亏。而要想进入高端的就业岗位,又十分困难。 在前日举行的成都11所市属学校教师公招会上,竟然出现43个硕士争执一根教鞭的局面,就业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本报昨日03版)。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团委日前进行了一项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研究生毕业后预期月收入在3000元上下,这个数字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是很低的,很能显示当前研究生们的真实心理状态和求职处境。

  综合上面的因素,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是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而且就读的成本提高。而一方面是毕业之后将面对比本科生好不了多少的就业形势。一来一去,投入和产出严重地不成比例,其结果也自然就出现考研人数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的场面。这基本是符合市场供求规律的,同时也显示出人们正在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考研”这件曾经趋之若鹜的事情。

  对于考研降温的趋势,现在判断究竟是好还是坏,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是顺应市场规律而发生的变化,必然会因市场需求的涨跌而发生波动。供应大于需求,则生产会受到阻碍。而需求大于供应,则生产会得到促进。想通了这一层,我们就有了对连续多年的升温不惊不慌的准备,同时,也自然就有了从容面对刚出现的“负增长”的自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