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学值得尊敬,语法亦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6:00 光明网
徐来

  对当前国内的教育现状进行批评,也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披坚执锐,而不能就地拣起什么就乱批一气。文化名流们以批评语文教育而为韩寒做出的辩护,就是一次“错位的辩护”。

  因为博客中的句子被某地教育机构当成了“改错题”,韩寒再次对语文基础教育进行了批评。(见昨日本报报道《中学试卷给韩寒改病句》)一批文化界名流对韩寒进行了辩护,并以“作家文字风格神圣不可侵犯”为由批评了该教育机构的做法。教育充当批评的靶子已经不止10年了,而语文基础教育则是各类型教育中的重灾区。对当前国内的教育现状进行批评,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批评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披坚执锐,而不能就地拣起什么就乱批一气。文化名流们以批评语文教育而为韩寒做出的辩护,就是一次“错位的辩护”。

  需要给各位辩护者提一个醒,语言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排在首要位置,而语法教育是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语文基础教育中出现了重语言轻文学的倾向,这导致了语文基础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不过,这是由其教育思路、教材编制、师资结构等原因造成的,而与语法本身并无太大关系。

  作为一个创作者,作家在其文学文本当中有权动用一切手段进行必要的文学表现。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在小说、诗歌等文学文本中讨论些什么“生造”、“滥用”、“杂糅”、“混淆”——别说这些,就是作家拿自己的文学文本当行为艺术来搞,比如学苏蕙作《回文璇玑图》,用840个顺序一定的字来堆砌几千首诗——都无所谓。再比如说,鲁迅在《秋夜》的开头写下的著名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强行按照文法规则,裁汰成“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自然可以被痛斥为语文教育对文学属性的戕害。

  问题在于,这种特权仅限于文学文本创作,或者带有文学性的文本创作之中,一旦越过这层界限,对文法规则的破坏性改变就不再具有“文学创作”的保护。很明显,韩寒的博客文章并不受到“文学创作”的保护。一旦“两挡”遭遇“语意混淆”的问题,“车调的操控”遭遇“句式杂糅”的问题,被列为语法改错的试题也就于理有据。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韩寒的博客文章属于网络表达的一部分,它并非正式的书面文本。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各种不合文法,但并不影响交流的表达方式,网络表达是这种日常表达的延伸。考题中罗列出的两处标点错误,正是网络书写的体现。但是,这一说法的前提是,承认韩寒的博客文章中存在一定的语法错误,教育机构将对这种错误的辨析列入考试范围之内,虽然不太严肃,但并非不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郑渊洁等批评者将这种因为文本属性而出现的错误,与韩寒“逃脱应试教育”联系在一起,认为恰好是基础教育本身,造成了这些错误的出现。在这种激进的辩护者眼中,教育行为与语法研究,这些高度技术化的专业活动,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需要提醒这样的辩护者一句:“不上学”是公民的个人选择,而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教育范式,更不应该成为嘲笑学校教育中语法教育的借口。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