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海一号”打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7:05 北京日报

  

揭秘“南海一号”打捞

  

揭秘“南海一号”打捞

  由于六七级风浪的影响,远道而来准备对“南海一号”进行最后一次探摸行动的大型起重驳船“南天顺”号,17日晚驶入台山海域上川岛附近的沙堤湾避风,预计一两天后将再次起航前往“南海一号”沉船地开展探摸工作。

  这次探摸之后,“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工程将于今年三、四月间正式启动。这艘神秘的北宋沉船有望在今年6月浮出水面。有专家估计,这艘古船连同船上数万件稀世珍宝的价值和影响力堪比兵马俑。

  若从“南海一号”被发现的时候算起,人们为这个水下考古奇迹已经准备了20年,也盼望了20年。

  世界考古史尚属首次

  17日下午6时前后,广州打捞局的大型起重驳船“南天顺”号航行到台山海域附近,离“南海一号”沉船地海域已不过两三个小时的距离。但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最新定点气象消息,沉船地点附近海域风浪已经达到五六级,阵风达到七级以上,不利于抛锚作业。经向上级领导机关请示,“南天顺”驶往最近的上川岛沙堤湾休整待命。

  广州打捞局有关领导也将率领第二批工作人员在近日启程,可能直接到台山与“南天顺”号汇合。工作人员将包括广东省文化厅派出的多名考古文化工作者,以及中山大学派出的多名研究人员。他们将对“南海一号”附近的海水进行检测与化验。预计一两天之后,“南天顺”号将再次起航前往“南海一号”沉船地开展探摸工作。

  据阳江市文化局冯局长介绍,“南海一号”是至今为止全世界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洋贸易商船。经初步探测,沉船长约24米,宽9.6米,甲板以下仍然保存良好。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艘船与海上丝路有关,价值非凡。

  从2000年开始,考古部门多次对“南海一号”展开探查,并制定出“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案。几年来,围绕“南海一号”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勾连起人们对这艘古老沉船的关注。

  本周二,例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突然传来消息:中国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宣布,交通部救捞系统将在今年上半年打捞“南海一号”,合同已经签署。为此,交通部救捞系统已经建造了目前亚洲地区最大的一艘海上工程船,具备4000吨的起吊能力。

  据了解,对古沉船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整体打捞,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属首次。一时间,“南海一号”的关注度空前高涨。

  船内文物可能超过6万件

  “南海一号”其实是后人给沉船起的名字。中国宋朝年间,一艘商船满载各种精致的瓷器,驶离南部港口,驶向浩瀚海洋。不幸的是,商船离港不久便遭遇风暴,沉没于珠江口以西、距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国家文物管理部门便将这艘船命名为“南海一号”。

  此次打捞“南海一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海洋考古项目。财政部去年审定了9000万元专项资金,财政部拨款3000万元,剩余由地方财政补足,用于打捞工作。“南海一号”有望在今年6月浮出水面。有专家估计,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2002年3月至5月间,国家博物馆的水下考古队曾在沉船中部一个面积仅1平方米的小舱内,打捞出6000多件珍贵文物,专家估计,沉船内的文物总数将多达6万至8万件。沉船打捞起来后,其中上等级的文物将相当于此前广东全省馆藏文物的总和!

  更重要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难寻存在的关键证据,沉船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给此段历史提供了证据。考古学界认为,正像“甲骨”带来甲骨学的产生一样,“南海一号”也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17名潜水员身负探摸重任

  记者17日下午对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负责“南海一号”打捞工作的副总指挥王仁义进行专访,获得了有关“南海一号”探摸工作的最新信息。

  据悉,本次探摸,“南天顺”由“德冠号”拖带,共有51名工作人员,其中“德华号”上有9名船员,“南天顺”号上有42名船员。其中最核心的是17名潜水员和8位广东省地质物探勘察队的工作人员。“探摸工作均是水下作业,潜水员将担负起最主要的探摸工作。”王仁义表示。

  据介绍,“南天顺”到沉船现场之后,先要在海上布锚,定好根据地,再做一些水下清理设备、水下录像、照明以及水下钻探设备的准备工作。对于主要集中在水下的探摸工作而言,最主要的工作条件是风小。沉船地点目前正受到一股冷空气的影响,

  王仁义透露,正常的开展工作必须要等这股冷空气过去才行。“冷空气一来,海上的风会很大,八九级的大风大浪根本不可能工作。而下雨倒不怕。”本次探摸计划的实际工作时间为十多天,但考虑到天气的影响,所以增加到20多天。

  捞宝船要用“亚洲第一吊”

  王仁义介绍说,负责起吊“南海一号”古沉船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华天龙”已建造完毕,目前仍在上海,已成功试吊4400多吨的重物。

  4000吨全回转打捞起重工程船“华天龙”号称“亚洲第一吊”,船体总长170米,船宽48米,自重3万多吨。根据估算,打捞“南海一号”的沉井大约500吨,夹带着泥、水的“南海一号”大约有3000多吨,所以“华天龙”几乎是目前唯一能够胜任的起重船。

  目前探摸阶段中,“华天龙”还不需要进场。等到真正打捞“南海一号”的时候,“华天龙”才会进驻。

  最后一探肩负三项重任

  据王仁义介绍,此次“南天顺”进场肩负着三项重要工作:清理文物、测量古船长宽、钻探泥土分析泥土样本,根据这些数据制作的打捞“南海一号”的“沉井”才能“合身”。(沉井:一种在水底作业的设备,用金属或混凝土制成,形状像箱子,下面没有底,可以罩住沉船。——编者注)

  ■抽泥寻找周边遗漏文物

  首先是对“南海一号”周边进行清理。因为在以前的探摸和考古工作中,可能会有一些零散的文物遗落在“南海一号”的周边。这一清理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让潜水员下水,乱摸一气就成的,而是通过抽泥器,把“南海一号”周边散落的泥土混合物全部给收集起来,再在中间进行选择查找可能遗落的文物。

  据悉,“南海一号”的有关文物均是极其宝贵的,“这一步骤,也是我们原先制定的打捞方案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王仁义说。

  ■丈量船身量体“裁”沉井

  第二项是精确测定“南海一号”的长、宽等各种数据,为下一步的打捞提供可靠依据。这一步也最为关键。据悉,对“南海一号”的探摸已经是第六次了,以前的探摸显示该古船长23.8米、宽9.6米,但是时至今日,这一数据是否精确,还有待本次探摸的最后确定。这也是探摸行动最关键的一环。

  根据整体打捞的方案,“南海一号”是要装进一个大约重达500吨的沉井当中的,相当于量体裁衣,沉井的大小尺寸直接影响“南海一号”文物的保护和打捞。一旦尺寸过小,难免磕磕碰碰,影响对文物的保护;尺寸过大,打捞时加大负重,增加打捞难度。

  ■分析泥土软硬决定打捞压力

  最后一项工作是钻探泥土资料。为什么要做这样一项工作,同样与制作打捞“南海一号”的沉井有很大关系。王仁义解释,钻探到“南海一号”四周的泥土资料之后,有关专家将对这些泥土样本进行仔细地分析,因为泥土的软硬将直接关系着今后打捞“南海一号”所需要施加的压力,这也是制作沉井的一个关键数据。

  分析得出相应的资料之后,有关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将计算出沉井所需的强度,然后这一件“南海一号”打捞时需要穿上的“衣服”才能精确地制定出来。据王仁义透露,这一沉井的制作将同样由广州打捞局负责,而制造这一沉井,大约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

  图一:负责这次打捞工程的“亚洲第一吊”。

  图二:“南海1号”出土的青白釉碟(南宋景德镇窑)。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