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考保送制度为何已形同“鸡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8:05 长江商报

  教育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招收保送生要严格实施“阳光工程”,强化资格审查和信息公开;加强对拟录取保送生的文化测试和考核;对弄虚作假的学生及违规中学,将加大惩处力度。实行高考保送制度,是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高中毕业生,为其进入高校学习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过去,这项制度确实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如今,这项制度却已形同“鸡肋”。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近年来很多高校都获得了自主招生权,自主招生的作用也在于克服单一笔试的弊端。在功能定位上,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完全可以代替高考保送制度。

  其二,按道理讲,能被保送上大学的毕业生,应该是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的佼佼者。可实际上,各中学出于升学率的考虑,往往会将拔尖学生留下来参加高考,冲刺名牌和重点,而将二、三流学生推荐为保送生,结果是“送良不送优”。保送生的质量不高,高考保送制度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其三,高考保送制度的“效益”甚微,而其耗费的“成本”却非常巨大。无论是强化资格审查和推荐监督,还是对保送生进行单独的文化测试,以及对弄虚作假行为进行查处,都不仅要耗费巨大的教育行政成本,而且难以杜绝一些有权有势者钻空子,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影响了老百姓对高考公平性的信心。这种无形的“公信力成本”损耗,危害显而易见。

  实际上,人们对高考制度不满意,首先是对高考公平性不满意,其次才是对高考合理性不满意。高考保送制度,让少数考生无须跨越高考门槛便能进入大学,至少在程序上有失公平,因此,改革或取消高考保送制度,也是保证高考公平性的需要。

  叶玮华(上海 教师)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