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片现象”的几点忧思 居欣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9:00 解放日报

  

对“大片现象”的几点忧思居欣如
据最新公布的数据,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以2.4亿元左右的票房夺得了2006年度国产影片冠军。用砸钱、烧钱的方式,以及用宣泄感官刺激的镜头打造出来的最高票房,一时间成了媒体年终岁末报道的焦点。

  记得著名导演谢晋在被问起对“国产大片”看法的时候,曾经激动地表示,近年来“大片”制作接连不断,但所谓的大片就是靠大投入、大场景、大砸钱、大奢华、大炒作,而不是在思想内涵、艺术情趣、人物结构等方面下实在功夫,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会烧钱就能做“大片”。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中国电影中被冠之为“大片”的,其组成元素一般都是模糊的历史背景、豪华的道具场面、庞大的演员阵容,以及不惜工本的电影特技和经典著作内容的移植,甚至再加上点砒霜和鸦片。最终拼凑出来的是阴谋、权力、情杀、暴力,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特技、历史时间的错乱和文化空间的错位。

  但更令人惊诧的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耗资巨大的“大片”要取得好的票房价值,关键是在运作过程中要了解市场,适应外国制片商的要求。原来,中国大片的制作,首先还要受制于外国制片商。倘若外国制片商的口味几年内不改变的话,我们是不是还得经受如“黄金甲”一般的“大片”的“银幕霸权”?我们的青少年是不是还要在日本动漫画和韩剧的围攻下,再来消受“黄金甲”等虚幻的历史“大片”。而最终青少年看了所谓“大片”后,对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却仍然浑然不知。

  “大片现象”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也引发了我们对当前一些文化现象的忧思。

  一是当代知识分子责任意识的缺失。文化断层缺失的是信仰、精神和礼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但现在,这种观念却淡漠了。在一些文化人心目中,什么祖国、什么人民、什么社会效应都和自己没有关系,赚钱、扬名、应酬、享受才是最实在的。原来写文章、拍电影、写小说、编剧本、谱歌词,总是离不开“文以载道”、为人民服务以及提高文学的审美、认知功能。现在,往往顾不上了,只要出名,只要赚钱。

  二是商业运作中市场意识缺乏。这主要是指在宣传上充分利用市场自由,进行大肆炒作,而在影片公映时,却极力抵制竞争,进行“银幕垄断”。据透露,“黄金甲”的片方与数字院线签订了一个月的独家放映协议。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在院线里只能看到独一无二的“黄金甲”,别的片子不容分食,观众也别无选择。一些优秀的影片,如《三峡好人》、《光荣的愤怒》很难在影院里与观众见面。

  三是文艺评论存在缺陷。一段时间以来,虽然有一些文艺评论作品,但见解深刻、充分说理的已经很少了,不痛不痒说一点,怕说重了得罪人。讲到点子上的也不多,好话多一点,缺点略带一点,就是全面。文艺研究者、影评人士,以至于媒体记者对“大片”中的很多问题不愿深入分析,有的只是吞吞吐吐、转弯抹角、浮光掠影地说上几句。这种微弱的声音怎能敌得过资金雄厚的制片商的强劲宣传呢?

  四是政府对文化市场正当扶持和监管的缺位。不可否认,这些年来中国电影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经济运作中尚且不能没有政府政策的调控和引导,更何况是文化市场?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包括影视剧,难道能不分良莠,任其自行消长吗?对一些低水平重复的国产“大片”,难道可以任其大量占用各类资源,伤害电影产业的整体活力,甚至压制和挤压低成本、高质量电影的创作和普及吗?

  是到了该真正关心中国电影品质和未来的时候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