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甘肃专利:墙内开花墙外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9:04 兰州晨报

  

【附图】甘肃专利:墙内开花墙外香

  优秀成果转化困难流失外地

  近年来,我省高薪引进人才,以极优惠的条件吸引技术项目,但本地的人才、甘肃独有的好技术却一个个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有3000多件专利技术诞生,但是在这众多的专利成果里面,已经转化或转让的成果却不到一成,大部分还“深在闺中人未识”。另外,一些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好项目,在外地短时间内就生产制造出了产品,产生可观的效益,这的确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

  “可融塑料”少人问津

  一块看似普通的塑料薄膜,放入水杯中,一会儿竟化成雾状融化在了水中。这是兰州市专利技术展示中心展示的一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目前正“待嫁”转化。兰州人张建存发明的这种神奇的塑料薄膜,外观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但它与普通塑料“永生”特点相反的是,它入水即化,是一种可以由自然界生物作用分化的材料。

  据张建存介绍,这种聚乙烯醇薄膜用途很广,既可以做食品包装袋、刺绣服装的底膜,也可以用来包装特殊的药品、工业原料,抗撕扯,耐油脂。他举例说:“我们可以用它做服装和食品的包装袋,用完后直接扔到下水池里,用水一冲就可以了,而且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

  然而,这种塑料薄膜技术的转化却令张建存非常头痛。虽然这项技术已经于2005年获得了国家专利,但到现在仍然没有投入生产,他所在的兰州中天键环保包装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规模不大,资金的制约让其无法实现产业化。

  创新成果转化很难

  “我们这种中小型科技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生产产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好东西低价转让给别人。”张建存不无遗憾地说。他希望投资方能够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生产,但到目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这不仅仅是我一人的问题,甘肃这样的事情还很多,还有许多专利持有人与我的情况相仿。”张建存说。

  类似张建存的这种情况在我省的确还有很多,尤其是对许多“民间发明家”来说,专利不能转化,为此付出的许多心血就无法实现回报,只能形成抱着“金饭碗”四处找饭吃的尴尬局面。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孙生灵就是众多“民间发明人”之一,他30多年苦心发明的108件专利成果无法转化,女儿无奈之下写信向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求助,书记批复后引起社会极大反响,这才有许多投资者和他洽谈投资。然而,他只是许多“民间发明人”中的幸运儿,还有许多这样的人处在期盼中。在我省专利申请中,有一半的发明成果是来自“民间发明家”之手。他们常年埋头于书桌或是实验室,历经寒暑,终有所成。然而,让这些创新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则是难上加难。

  墙内开花墙外“结果”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在去年9月份曾报道,河北邯郸用建筑垃圾制砖,节能节地又环保,并向全国推广利用建筑垃圾制作轻质复合保温砌块的技术,每年可“吃掉”拆迁类建筑垃圾40余万吨,节约因放置垃圾和烧制粘土砖而占用的土地340余亩。轻质复合保温砌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建材革命,但恐怕没有人知道它是甘肃颐和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王长生发明的。更令人费解的是,此项技术在出生地兰州却“水土不服”,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和推广。

  [1][2]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