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名校情结"背后的等级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09:12 东方网

  在最近采访的几次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记者经常看见一些普通高校的学生围在一起,抱怨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这种情结不是今年才有,但看上去愈演愈烈。因为部分名校研究生也在跟着抱怨说,有不少用人单位要求本科也必须出身名门——“清华博士怎么了?也得是‘三清团’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出自清华)我们才要!”(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这种“名校情结”的特点就是,崇拜高文凭,崇拜重点大学。而一般大学毕业的学生,任凭他的能力有多强,水平有多高,因为第一文凭的“出身不好”,最终不被用人单位青睐。

  显然,这种对文凭的崇拜,其实是对文凭的歧视:重点大学的文凭才是真正的文凭,非重点大学的文凭则如同废纸一张。其实,那些非重点大学的学生之所以要去读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对自身权利实现的悲观预期:非重点大学的本科生不读研的话,在毕业时的就业竞争中,无疑会被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打下阵来;凭自己的努力,终于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却因为自己学历的“出身不好”,依然不被人家承认。另一方面,那些用人单位所以敢于歧视第一学历,其实也正是“号”准了学生对自身权利实现悲观的“脉”。

  大学生这种现实的无奈,和现实中的农民工何其相象:从农村走出去,任凭自身再怎么努力,已经为单位创造了多大的效益,但他们的身上则永远打着农民工的烙印:和正式职工一起上下班,人家发一千元的工资,你只有八百;正式职工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因为你农民工的身份,一概不可能得到。就是同样一起交通事故,由于你是农村户口,法庭判决赔偿的时候,要比城市户口少一大截。这种身份歧视,不过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等级情结。

  其实,对于企业来讲,真正的当家人没有“第一学历”和等级出身这道门坎儿,他们才懒得问你的出处,不管你是否根正苗红,出自哪家哪派,只管拿出来的功夫好不好看,能不能给我创造利润。但出身论的幽灵之所以仍在游荡,关键在于大学生求职难的现实困境,他们手中有挑三拣四的砝码,大学生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名校情结”害人,而这种以第一学历为择人标准的等级论则贻害更深。在一个对就业乱象缺乏监督也不易监督的情况下,这种现象的存在有时在所难免。一旦当它演变成为一种就业潜规则的时候,就会危害社会公正,实在是害莫大焉!


作者:高君波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