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警苏丹维和的生死体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12:28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陆慧报道

  刚刚结束的元旦假期,是阙鸣在苏丹完成维和任务后回沪与家人共度的第一个节日。30岁的阙鸣是闵行公安分局民警,也是中国派出在苏丹维和的联合国警察。日前,他透露了一些细节。

  气候炎热平均温度超过50℃2005年10月,儿子出生仅2个月,阙鸣就被派往苏丹维和。刚到苏丹,崎岖的路程就给了他个“下马威”:经集训后阙鸣被派往苏丹南部———联合国第二战区瓦乌,行程横跨整个苏丹,早上六点出发,换了三四架飞机,下午四点才到。

  “由于常年战乱,瓦乌周边所有道路都被地雷封锁,和外界的唯一通道只能依靠一个泥道的小型机场。”阙鸣说。

  当地没有供电,要电必须买柴油和发电机;没有供水,饮用水要排队从水井取水;马路是坑洼的泥路;物资奇缺,物价奇高,好多东西是国内价格的数十倍……而当地的气候更令阙鸣难适应,“旱季日平均气温超过50℃,晚上要过了12点才能钻进蚊帐睡觉。”

  成为联合国特使贴身保镖2005年11月底,联合国秘书长特使扬普隆克到第二战区视察,阙鸣被推荐为贴身保镖兼司机。

  三天的保卫工作给阙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二战任务区刚成立几个月,当地治安局势很复杂,我们有潜在的受袭危险。”

  难民营位于一大片热带稀疏草原上,由几十幢茅草屋组成。“我们的车队刚进营区,就有数万名难民涌来,一度造成局面失控。”阙鸣回忆说,“难民们情绪很激动,有诉苦的,也有抱怨的。特使被难民里三层外三层围在中间,危险不可预测。”阙鸣灵机一动,跑到停车场发动起汽车,再由部队开出一条道,把特使接上车,最终安全撤离难民营。

  巡逻路上 差点触到地雷

  由于长时间内战,苏丹南部地区遍布有300多万颗地雷。“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当地群众被地雷炸死、炸伤的事件。”阙鸣说,地雷是巡警的最大威胁,“每次出车都备好急救药箱、带好当地向导和警察,我负责开后面的车。”

  “前车有向导,知道怎么开,我开后车很危险,必须完全按照前车车轮的压印走,一旦看不到开到岔路上的前车,就有触雷危险。而路面坑坑洼洼,前车开到坑里,后面根本看不到。”阙鸣说,整个巡逻非常耗时,三顿饭都在路上吃。

  这次的长途巡逻至今还让阙鸣有些后怕,因为就在他们回来的次日,联合国排雷部门就在他们经过的那条路上排出了三颗反坦克雷。

  身患疟疾 坚持完成培训重任

  上任一个月,阙鸣就被提拔为司令部培训官。培训,对当地警察来说,显得非常困难和重要。

  阙鸣只能从最基本的警务知识入手,再一一教会当地警察如何使用手铐和警棍格斗技术、如何调查取证、勘察现场、刑事侦察和执行逮捕任务、处理紧急事件等技能。

  每次培训,从前期计划、联络安排到备课,全由阙鸣一人包办,连培训经费都没有。他得借发电机买柴油,联络授课人员,邀请当地高官参加毕业典礼。去年2月底,阙鸣病倒了。

  “当时正开展一个四周综合性培训,由于是临时决定,从接到通知到正式上课,我只有3天的准备时间。开始不久,我感到非常疲劳,站不住、发低烧,被诊断为疟疾。”

  没人代替,又不能中断培训,阙鸣抱病坚持着。不料“祸不单行”,远在国内的母亲得了疱疹,妻子生育完刚上班,就因低血糖晕倒在单位。但这些困难阙鸣最终都挺了过来,顺利完成了这个在外国同行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煮饭时 突然响起密集枪声

  警棍、防弹衣、头盔,是阙鸣的自卫武器。由于是顾问型任务区,他和搭档不配枪。由于长年战乱,当地武器失控,几乎每户居民都有枪支,在马路上看到行人背个AK47那是寻常的事,有的甚至挎着火箭筒。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当地人就紧握枪支,他们的心态由于常年战乱已变得非常敏感。

  去年3月12日晚6点,阙鸣和搭档下班后,正在租赁屋内煮饭。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对讲机里传来消息称,机场兵营附近发生枪战,所有联合国人员待命住处,以准备随时紧急撤离。机场兵营距租赁屋仅500多米,子弹随时可能飞入屋内。“砰,砰,砰砰砰”,有AK47的射击声,两人立即穿上防弹衣和钢盔,边带着撤离包,边警惕地监听对讲机。

  一个半小时后,枪声渐渐平息。枪击事件是由于两个不同部落的士兵,因一点小事发生争执,继而升级为枪战。双方用随身携带的枪支互射,冲突中六人死亡、多人受伤。第二天上午,冲突进一步升级,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中午,密集的枪声才逐渐停了下来。当时,整个瓦乌就像一座空城,街道上不见一个人影。

  ■新闻背景

  苏丹,位于非洲东部,因为南北方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先后爆发了两次内战。为促进苏丹全面和平协议的实施,2005年3月24日,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联合国苏丹特派团成立。5月,中国应联合国请求,开始向苏丹派遣中国籍联合国警察,至今共派出21人,阙鸣是其中之一。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