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公元1566年中国的历史本质与艺术虚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18:00 光明网
颜丙文

  湖南卫视2007开年大戏《大明王朝1566》已经播出,在播出之后,许多网友反应强烈,尤其是一些酷爱历史的网友更是挑剔地在剧中寻找一些纰漏,有的网友还指出,编剧的许多虚构都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影响了这个剧本身的历史厚重感。但是在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刘志琴的眼中,《大明王朝1566》成功地塑造了嘉靖和海瑞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对于艺术的虚构也是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创作,关键在于把握了这段历史的本质。(湖南卫视网站)

  如果能够把握住历史的本质,必要的夸张和虚构当然是正常的;但是《大明王朝1566》是否就真得把握住了历史的本质?恐怕这还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否决的疑问。在明史专家毛佩琦的眼里,明朝历史的本质就是内阁与宦官之间的斗争,有权利,有权谋。我很难理解一个庞大且又完备的封建官僚系统为何被简化成只有“内阁”与“宦官”,莫非怀疑观众的智商太低以致于不能理解复杂的政治关系?况且,哪一个时代没有“权利”,又有哪一个时代没有“权谋”?倘若“有权利,有权谋”并非明代独有,又怎么能称之为明朝社会历史的本质?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谈到,历史就是变化无常的事物。你还没有抓住一种形态的历史,它已经像海神普罗泰乌斯一样改变了自己的形状,有时简直变得面目皆非。变形恰恰是历史的本质,因为历史的本质正在于不断地增添自身。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立朝至崇祯帝自尽亡国的近三百年间,内阁大学士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明太祖时期也不过是个遵命办事的五品小官,但到后来居然也掌有“票拟”之权,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可是也无不受到皇帝的摆布;即便是在人们印象中飞扬跋扈的宦官也不总是得势的,也许偶尔能够掌控一下朝政,但也往往落得身死灰飞的下场,甚至煊赫一时的大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也不能免外。

  实际上,在“内阁”与“宦官”的背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始终在窥伺着天下的一切,他不容子民侵犯,而内阁与宦官之间的斗争更像是精心设计的相互牵制之术。不论内阁,还是宦官,都只不过是皇帝专制独裁的工具,我们有理由相信,皇帝与臣民之间的斗争更应当成为明朝历史的本质,而不是内阁与宦官之间的斗争。当然,皇帝与臣民之间的斗争还不能囊括明朝社会历史的全部本真,甚至同样也不是明代独有的。正如“变形恰恰是历史的本质”,我们真得很难寻找到一个完全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却可以感知出哪一个答案是不合时宜的,并能凭借我们的理性或经验去判断哪一个答案更接近于本真。

  但是,当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历史本质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必要刻意宣称把握住了历史本质,似乎惟有把握住历史本质才是艺术虚构的合法理由,其实不然,艺术虚构甚至可以忽略掉历史;况且,历史的本质也许只是“一家之言”,我们又何必搬出虚无缥缈的历史本质去为多样化的艺术作画蛇添足般的辩解呢?至于公元1566年中国的历史本质,谁又确切知晓?其实一部虚构的艺术作品根本不需要它。既然虚构,就虚构吧。即使不能把握住历史的本质,必要的夸张和虚构难道不也是正常的吗?就像金庸笔下的《射雕英雄传》,与历史不合之处何止二三?但一样名垂当代文坛,他老人家何曾想过大宋王朝与蒙古部落历史的本质?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