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江漫话:苏浙沪同乡会的"腌笃鲜"不是谁都尝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1日01:4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一月二十日电题:苏浙沪同乡会的“腌笃鲜”不是谁都尝得 中新社记者关向东 正在外面采访聊天,接到同事Candy来电称:“有个只有你去最合适的晚宴。” “这话儿,从何说起呢?”我问。 Candy说:“有个香港苏浙沪同乡会的周会长,今晚作东要请一班老友记饮酒。听说,这个苏浙沪同乡会,当年是南下香港的上海滩小K们的聚脚地。如今小K们人老了,在香港住惯了又不想回去,可是想念家乡菜难耐,于是就在会馆里设了小餐馆。请的虽是个香港厨子,却做得一手地道上海菜,不少此间知名的沪籍大佬,隔三差五就来捧场的。” Candy又说:“唯这会馆内的餐馆,并非坊间一般的餐厅,即使拿着万把块钱,想尝一窝“最上海”的“腌笃鲜”,也是不得其门而入的。因为,这苏浙沪同乡会取的是会员制,两万港币一个会员证,有了这证才可去会馆小餐馆用膳。当然,外人随了那会员,作为客人也是可以登堂入室的。” 听罢,心想:哎呀,岂不是如VISA卡的正副卡了?只是不知摆得出这谱,菜式是否衬得上呢? 这苏浙沪同乡会,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东的一座商业大厦内,楼下一带周围全是熙熙攘攘的商铺,会馆则高居十楼,有闹中取静的意思。应当是一班颇有身份的同乡老友,避开坊间餐厅里常埋伏的狗仔队,安静饮酒叙旧的好去处。 餐馆不大,设了包间和外场,服务生多是阿嫂,笑容很家常温馨的一类。 做东的周先生,大约六十来岁,还是一副上海小K的模样,说话饮酒倒是极为爽气的。他介绍说,同乡会主力是办教育,所办的几所私校都是此间名校;同乡会也向国内名校捐款结缘,像是小女子的母校南京大学也是其中之一。 尽管,是日饮的并非正在沪上流行的花雕,菜式倒是地地道道的“上海小菜”。 一道脆鸭舌,滑软且入味,连骨头都酥了,像《红楼梦》里的菜式,可是下酒的尤物; 一款泡蛋,据说是将鸡蛋快火煮开即灭了火头,再将各色调味料加入恒温的热煲中,历经十多小时将味道逼进蛋仔壳。食之,轻敲蛋壳开,蛋白依然滑软,却已滋味无穷。 其实,上海“本邦菜”,并非如粤菜、潮州菜般,以燕翅鲍等猛料入馔为贵;她是从家常便菜发展而来,讲究的是家常材料精细炮制,往往工夫全在诗外。以红烧、生煸见长,口味较重,善浓油赤酱。 是日最为壮观的,是席间热热乎乎端上的小盆状一陶窝,即上海最为着名的“腌笃鲜”。 这“腌笃鲜”乃沪上每家主妇必会的家常菜,以鲜肉、咸肉、火腿,慢火煨上半天成高汤,再加入冬笋片提鲜味。会享用“腌笃鲜”的人,只用汤和笋,那些熬煮过的肉类,就称为“汤渣”了。 菜可心,酒自然喝得好:那周会长是极有酒量,一席下来各人频频举杯,酒席笑话此起彼伏,个个儿喝出了状态。 出门轻松,发现此间饕餮大师唯灵先生一家,就在外场开席:如是,这苏浙沪同乡会的上海菜是否地道,就不用别人再费心论证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