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误人子第的"张氏教学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10:15 东方网

  陈云发作品集

  被称为教学界“奇人”的退休教师张政,据说曾创造过一些“奇迹”,1978年,他通过自己的家教使13岁儿子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他的初中“实验班”据说曾与同期某区高二班学生考试成绩相当,后这亇班除1名学生外都提前进入大学深造,云云。(据1月11日《新闻晨报》)而最近,张政将重操旧业走上讲台,在推广他的“张氏教学法”实验中,让学龄儿童在“6---8年能考大学”,这令人十分忧虑。

  我毫不怀疑张政的这些教学“业绩”,但是,张政这样大面积速成教出来的大学生,例如只有十五、六岁的小青年,到了社会后能与普通本科毕业生一样使用吗?恐怕要打亇大问号。

  张政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找一些智商好、肯学习的学童,让他们死啃书本知识,然后在高考前强化考试内容,通过猜题目等手段,让学童考进大学少年班什么的,这完全可能。但是,这样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扎实吗?知识的面宽吗?他们走上社会所需的知识都具备了吗?恐怕答案都是否定的。

  “张氏教学法”的本质,是因试教学的绝对化,所以,这种“教学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必须的因试学科成绩不错之外,他们的知识面很窄,其他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兴趣爱好肯定也较缺乏,将成为“有知识没文化”或“有文凭没能力”式的人才,因此,假如他们(本科生或研究生)与同届走上工作岗位的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相比,工作能力肯定会略逊一筹或根本不适应,道理很简直,从事现代自然科学(更不要说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等都需要有多种学科的广博知识作基础,单一的知识不利于做科研或从事实践工作,因为现代科学各亇门类的发展常常是相通的,所以,人才教育就不能靠速成,不能只吸收单一知识,而应当循序渐进,吸取多方面知识的营养,例如像钱学森那样懂音乐(他的夫人就是音乐家),像苏步青那样懂文学等。那些学科外的知识,会潜移默化促进他们的专业研究。如果一个孩子十四、五岁就从大学毕业了,他(她)如何可能有时间取得政治、哲学、地理、历史、文艺等方面的广博(那怕很浅)知识?因为这些“额外”的知识是要靠中小学期间慢慢取得的,速成不得,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有些知识更要靠年龄、阅历等做基础去悟,才能被理解和吸收,光是灌输式的方法不灵。更重要的是,少年班学生靠这种“速成”,他们肯定还来不及学习走上社会必需的社会基本知识、道德修养知识、与社会各种人相处的经验甚至生活自理能力,这样的大学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胜任吗?还可虑的是,这些从小被视为“神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读书的孩子,由于生活上从来都一帆风顺,所以,他们并不具备经受挫折的能力,只是一个有一定专业知识而却没有社会经验的尚未长成的孩子,一旦在社会上遇到困难,便会在精神上垮下来,成为弱不禁风的温室花朵。试想,这种人才哪个单位会欢迎?

  其实,人才的培养,应当走培养通才、复合型人才的道路,知识面太窄的人才,不仅在社会上难立足,就是从事专业学科的研究,也往往不具备优势。无数事实证明,“神童”最后未必能成为大师,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反而会很小。现在择业又难,社会上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像张政这样“应试速成”法培养出来的少年大学生,未必对社会有用,最后受害者则是这些孩子。

  所谓“张氏教学法”,实际上是过去私塾教育的花样翻新,是违反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科学的误人子弟的东西,应当坚决摈弃。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应企望走捷径,而应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才是求知识、成人才的老老实实道路。中科大少年班已经办了好多年了,试问:出了多少学术大师?


作者:陈云发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