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历史不容歪曲,英雄何需捍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16:49 南方网

  这的确是一个解构英雄的“毁神”时代,后现代主义的短兵利刃如疱丁手中挥舞的牛刀,随时会把那些价值主体分解得体无完肤。崇高因此被毁灭,意义因此而消解,英雄和历史在各种戏说与恶搞中被一个个请下高台跌入世俗的泥潭。

  前不久,那位曾以月薪5000元哭穷而倍受关注的北京某高校副教授阿忆在自己的博客又发表一篇题叫《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的惊世宏文。按作者自己的话说,他是在高举“有些真话可以暂时不说,但绝对不说假话”的理念,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颠覆性的历史细节:女英雄刘胡兰不是被阎西山革命匪军动手铡死的,而是在敌人枪托的威逼下,由几个老乡亲自下手铡死了“他们看着长大的闺女”。虽然这一细节的“披露”看似只是企图还原一个历史真实,而且也没有最终改变刘胡兰大义赴死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但是,还是有无数人对这个现在还无法证实的“事实”无法接受,义愤填膺。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扭曲,更是对英雄的亵渎,这是哗众取宠的娱乐恶搞,是别有用心的商业炒作。

  其实,在我看来,阿忆教授这里虽有哗众取宠之赚,却并无恶搞英雄之意。不管刘胡兰是被何人动手杀死,但她为保护同志而死这一基本历史事实却并未被否定和篡改。这比起让刘胡兰穿起超短裙,把霍元甲说成回头浪子,让雷锋坠入爱情河总要严肃得多。但一些代表主流意识的媒体还是站出来进行了义正辞严地“辟谣”。就像上次有杂志说董存瑞舍身炸雕堡可能仅是一种推断之后,有关媒体马上请出来了一批董存瑞的老战友现身说法,对“流言”进行回击。这次也还是这些媒体,还是用同样的方法对阿忆教授的“揭露”进行辩解,继续维护刘胡兰是被敌人杀死的传统说法。意识形态多元的好处就是这样,有人解构就会有人建构,有人摧毁就会有人重塑。对于历史和英雄,自德里达以来,解构与捍卫的战斗也许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在后现代的语境里,人们的价值意识中永远都充满了建构的欲望和解构的思辨。

  当然,相比于价值体系的建构,我更愿意把这种对英雄的捍卫行为当成一种纯粹的文化心理。英雄一旦让人们所接受,它就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就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种“情结”。 而这种“情结”一经形成,它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象模式,高大而完美,容不得任何的改变、扭曲、玷污,更不能被解构和摧毁。例如对刘胡兰,这个英雄一旦树立在了人们的心中,她好象就必须而且应该是死在敌人的刀下,因为只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她才是完美的英雄,如果是死于其他人之手,则够不成一个真正的英雄。现在有人竟然说她死于自己人之手,这种英雄悲剧叫人们感情上如何能够接受?

  历史是客观的,英雄是人们共同认可和供奉的。历史作为过往,绝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所以一切还原历史的行为都应该得到允许,只要有足够的明证。但英雄作为人们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符号,完全有可能随价值体系的嬗变而萎缩甚至倒塌。换一句话说,历史是绝对的,是第一性,而英雄是相对的,是第二性。所以,历史不能被扭曲,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还原,而英雄则无需捍卫。一个英雄在尚未完其作为时代偶像的文化义务时,它的价值生命是不会结束的,一点流言蜚语岂能将它从根本上打倒?(编辑:付刚)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