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涨价”须首先考量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18:00 光明网
李树杰

  新年伊始,与民生相关的物价,不断传出喜讯。先是铁路部门公开宣布春运期间,票价不再向上浮动,接着,发改委又发出汽油降价的消息。

  说它是喜讯,是因为近年来这样的降价消息十分难得。我们的耳边似乎都是涨价的信息。从水、电、煤、气、房子,到粮食、水果、蔬菜,以及坐车、上学、看病、旅游,涨价风潮一浪高过一浪。想想,现在不知还有什么东西没有涨过价。但是,中国的老百姓不再惊惶失措,不再储备成袋的大米,不再储存一浴缸的酱油,不再家里放上几十斤的食盐。

  这是我们的百姓承受力增强了,还是对涨价已经习以为常抑或麻木了?

  涨价自然有涨价的理由。譬如,与国际市场接轨,受世界市场影响呀。譬如,价格倒挂,不符合市场规律呀。譬如,政府补贴太多,企业亏损太大呀。等等。这些理由表面充足的很,让老百姓不得不接受。

  但是,有些理由仔细分析起来,却未必是那么回事。比如“与国际市场接轨”,似乎很是名正言顺。但我们的收入和公共福利尚未与国际接轨,只让物价与国际接轨,这合理么?我国工资占GDP的比例只有不到12%,而人家美国却在50%以上。国民高收入、高公共福利和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当然使人家的老百姓不怎么怕涨价。而我们一些中低收入者每月几百元的收入,又如何经得住生活必需品的轮番涨价?

  还有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似乎故意气老百姓的。最典型的就是“通过涨价,唤醒节约意识,让老百姓珍惜资源”或“通过涨价,来调整或某某不合理的状况,缓解某某紧张局面”。前一种理由,我们在水、电、气等的涨价的宣传中多次听到。后一种理由,我们在每年春运的火车票涨价中也屡见不鲜。

  涨就涨吧,想多挣钱就多挣钱吧,却还倒打一耙:我之所以涨钱,是你浪费资源,是你一窝蜂地坐火车。其实,就当前的水、电、气价格对普通百姓来说,够贵的了。加起来,一个月好几百,差不多是他们小半个月的工资。如此之贵,谁还敢奢侈浪费呢?君不见炎热的夏天,老百姓宁愿摇着大扇子,也舍不得开空调?坐火车也是,像民工,该坐还得坐。有多少人会因火车票涨价而去主动“调整”,改坐飞机抑或“高客”?春运火车票涨价已6年了,其所谓“削峰填谷”的调整作用到底如何?

  手头有一个关于天然气的资料。近年来,国内对天然气的需求确实高速增长,甚至出现“气荒”。但就北京市来说,天然气消费量增长部分,80%被消费在了工业上。尤其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工业企业掀起一股股“煤改气”、“油改气”的热潮。应该说是这些工业企业制造了“资源短缺”的局面。对此,不加分析地全面涨价,让每一个普通百姓家庭都跟着掏钱“补亏空”,这未必合理,更未必公平。源于中国国情,掌握着能源产品的企业基本都是垄断企业。不知在他们的涨价中,有多少是打着节能的幌子,而实质却是牟取垄断利润的不正当争利行为。

  当然,几乎很大一部分的涨价都进行了所谓的“论证”和“听证”。但是,几乎都落下了百姓戏谑的“逢论便涨”的口实。因为在“听证会”上,欲涨价的企业都大叹苦经,似乎真的不涨价就活不下去。政府可怜,百姓同情,涨价方案顺利通过。至于他那本盈亏的帐到底是如何算的,恐怕惟有企业老板自己心中最清楚。

  因为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我们当然不能一概排斥涨价。说到底,市场经济是遵循价值规律的经济,是受供求关系调整的经济。有涨才有落,有落才有涨。然而,我们应当警惕一些企业借涨价牟取暴利,或填补因经营和管理不善带来的亏空,从百姓身上揩油。一些企业一边拿着国家的巨额补贴,一边还在不断地涨价,这样的好事实在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规则。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受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即使一些该涨的商品,我们也要等待时机,慎涨和暂时不涨。尤其是对收入不高、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来说,消费市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肉蛋涨价了,他们或许在一个时期就不吃肉、不吃蛋,身体营养自然也就大大降低。看病贵了,他们或许小病积着捱着,到头酿成大病。学费贵了,他们的孩子也许就休学辍学,其人生就会重新改写。每次的价格上涨,似乎都说“涨幅在百姓可承受范围之内”,问题是我们对老百姓的真实承受能力究竟了解多少?不到5年的时间,房价涨了3倍;不到18年时间,学费涨了25倍。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曾经坦言:“我和我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部级干部如此,遑论普通百姓?再者,孤立地看待某种价格的上涨,其所带来的压力或许在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之内,但是,当所有的压力集中在一起,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百姓就会承受不了。去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网站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53.3%的人表示目前生活用品的价格“偏高,但仍可承受”,39.7%的人则表示已经难以承受。

  物价关乎民生,关乎每一个百姓的生活质量。所以,无论“涨价”还是“降价”,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民生。我想,这是考量物价变化和我们政府决策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毕竟我们的改革也好,发展也好,其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