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遏制官员的“非分之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11:10 红网-三湘都市报

  ■特约评论员 毕诗成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日前在河南经济工作会议上说:领导干部的工作任务很重,但组织上对我们很关心,与一般群众相比,待遇报酬已经很好了,不应该有非分之想。多做一些对群众有益有利的事,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事,让老百姓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这就是政绩。(《人民日报》1月22日)

  其实徐书记不愁吃不愁穿就“不该有非分之想”的论断,也只是在逻辑上成立,现实当中,“仓廪实而不知廉腐”者并不乏人。如果说官员待遇很低,为了生存而有“非分之想”,或许还可以讨论一下“高薪养廉”;但在“报酬已经很好”的时代,再去讨论“高薪养廉”无异于自欺欺人。那么,我们还能靠什么来阻遏官员的“非分之想”?

  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是两方面的努力:官德约束与制度约束。信奉道德者从“人性善”出发,希望通过道德鼓励,令官员树立“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世界观;信奉权力制衡者从“人性恶”出发,希望通过分权制衡的制度约束,令“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者心有顾忌,不至于为所欲为。

  应该说,两种方式都有其作用,但取向道德与迷信制度,似乎都无法阻遏当下似乎泛滥的“非分之想”。信奉道德者发现,官德有些像“大酱缸”,正在被一些人迅速染黑;信奉制度约束者发现,没有制度的时候大家盼制度,升迁、举报、考核等制度建立了起来,却还是要通过“人”来发挥作用,遇事还是“潜规则”主导。

  道德约束、制度约束都遭到自身“先天不足”的羁绊,难以唤起阻遏官员欲望泛滥的足够力量,那么,我们还可以依赖什么呢?难道我们正在步入“黄宗羲怪圈”?

  说起“黄宗羲怪圈”,人们很容易想起60多年前毛泽东与黄炎培那段关于“走出历史怪圈”的对话,再次想起毛泽东曾经开出的药方——民主新路。在官员道德感难以寻到依存土壤、约束制度难以跳出“人治局限圈”的当下,要想打通“官德”与“制度”发挥作用的“任督二脉”,可行的办法是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制约职能,增大民众的监督权重,使官员的任免、考核、问责最大程度地接受民意的考量。舍此根本,我们对于官员的道德教化、局部的“制度努力”,常常会如无根之浮萍,无法影响荡漾开来的私欲与花样翻新的“非分之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