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深圳高官重温小平南巡:还未邀请他就主动要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04:55 中国新闻网

  

原深圳高官重温小平南巡:还未邀请他就主动要来

  资料图:1992年3月,邓小平南巡时,与女儿邓楠、邓榕参观深圳。中新社发 唐军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在实行统一政策的同时,如没有留下一些能根据实际采取灵活措施的空间,国家的创新能力便会受到影响

  深圳未来的发展,最值得重视的是与香港的合作。深港两地的合作应有战略性大思路

  除了深港,中国具备条件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还有京津和上海地区

  “15年了,我确实很怀念小平同志!”和两年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一样,李灏又习惯性地挥舞起右手,“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看问题,的确让我们非常受益。”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二次南巡时,李灏任职深圳市委书记。他于1985年到深圳主政,在特区“非常时期”一度给人以“铁腕”印象。现虽已久居二线,但他对“一都两市”或“一都两区”的深港一体化憧憬,对深圳经济特区使命及前途的思考,从未停止过。

  值此小平二次南巡15周年,作为该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人,80岁高龄的李灏再次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如果没有15年前的讲话

  《第一财经日报》:1992年小平南巡时的一个大背景,是当时国内出现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等争论。当时深圳的情况是怎样的?作为深圳的“一把手”,您对小平南巡有着怎样的期待?

  李灏:深圳特区从建立开始到小平南巡,其间对特区的非议、反对声音一直不断,主要便是围绕建立特区是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特区进行的各项改革,是顶住各种压力,冒着很大风险进行的。

  这期间,我们在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率先进行了物价、劳动工资、国有企业、外汇、证券市场、土地住房、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监督等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但这些改革对或不对,期待着小平同志来检查指导。当小平同志给予充分肯定,并斩钉截铁地说特区姓“社”不姓“资”时,特区人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当然,我们也想将今后要做的事,向他汇报,听取他的指示。

  由于行程比较紧张,一直没有找到更多汇报的机会。在小平同志要离开深圳的前一天,我盘算了一下,还有几个问题我还没有向他汇报,于是在第二天去蛇口的路上,我在车上向他汇报了今后的几点打算:

  第一,进一步放开一线、管好二线,也就是要构建一个类似香港的自由港区;第二,搞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第三,撤销宝安县,建立三个区,逐步推进特区内外的农村城市化。

  这三个打算当场便得到了小平的首肯。他说:“我都赞同,你大胆去干。”现在看来,其实这几个设想都还在逐步实践中。

  《第一财经日报》:小平南巡时曾寄望深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试敢闯”,“你们要搞快一点”。您当时是如何理解这一精神的?

  李灏:我的理解是,这句话不仅是对深圳、也是对全国讲的。大家知道,小平同志心中装的是我们整个中国和人民,想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况,早日实现现代化。他对深圳人的叮咛,不更是对全国的期望吗?

  小平南巡并不是我请来的,我之前曾几次请他来深圳看看他都没来,这次我还未来得及邀请,他就主动要来了(大笑)。

  深圳成为小平南巡的目的地是必然的。因为深圳是他推行改革开放的实践地,如果实践是成功的,也就证明了他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得通的。从创建特区开始,他时刻关注着深圳每一步的发展,关注着牵动全局的试验。

  [1]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