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流动性过剩困扰中国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09:39 南方日报

  编者按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韩永文昨日称,2007年中国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并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收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使信贷规模保持合理稳定的增长水平和规模。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顽疾,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直面的难题。消费—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双顺差”,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助推下,使得中国经济快车颠簸与不健康现象更为明显;庞大的资金要么投向楼市,要么奔向股市,资产泡沫与日俱增,民众福利受到损耗。

  我国资本流动性到底有多大,如何通过增加对短期流动性的干预,规范发展股票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对经济运行体系的巨大压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流动性到底有多大

  从央行日前公布的金融数据来看,我国资本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不断加剧。本月15日央行发布的年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

  在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看来,巨额外汇储备与流动性过剩已对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相比之下,后者之严峻性尤甚。

  然而,一个简单而又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流动性究竟有多大?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根据测算,2006年央行到期票据以及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释放的流动性在3.6万亿元左右,“对于央行来说,要回收数万亿元流动性的压力确实在进一步增加。”

  知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中真正流通的部分可能约为2.5万亿元。不过,他同时判断称,中国的银行系统中有超过32万亿元的总储蓄,“也就是说,如果存贷比在80%以上算是正常,那么过度流动性的规模就比流通股总值更大。”

  然而,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钟伟教授对国内流动性作出了低位判断:“有人说流动性过剩10万亿元,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对。”

  钟伟认为,“在这10万亿元当中,减去银行买了5万亿国债,减去银行买的央行票据、金融债和企业短债有2.2万亿元到2.3万亿元,再减去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有1.5万亿元到1.6万亿元,流动性过剩就只有1.1万亿元到1.2万亿元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种现象,即国内的许多专家与学者对我国经济的流动性普遍作出了相对低调的预估,而众多市场研究机构与分析人士则普遍认为,流动性充裕的程度超过了市场的想象。

  在长江证券分析师贺晟看来,国有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上市之后,充足的流动性、盈利压力、相对充足的资本金,必然会推动商业银行更为积极的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

  持有相近观点的是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经济分析主管黄益平。他认为,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而言,大量资金流入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流动性正向股市与楼市分流

  昨日上证指数以2964.69点开盘,先抑后扬,收于2949.14点,沪深两市成交量超过1650亿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显而易见,在国内经济持续高涨、人民币升值、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全球流动性全面过剩等因素的推动下,资本市场终于开始从持续5年的低迷状态走出。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股市火爆,沪深两市市值增长171%,2006年末达8.9万亿元,沪深两市代表性股指上涨130%。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我国居民储蓄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少增1125亿元。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认为,两组数据足以表明,2006年股市对消化流动性增长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分析说,当前国内储蓄率仍居高不下,再加上利率水平的结构性偏低,大量居民储蓄分流到了楼市和股市。

  在看到股市积极分流过剩流动性的同时,众多学者关于“警惕资产价格泡沫”的声音也日渐强烈。“如果所有流动性都流入股市,股市自然可以轻易一翻再翻。”谢国忠此言之意显然不是倡导流动性过快渗入股市,因此他表示,“我估计,在市场走到那一步之前,政府就会进行干预。”

  “由于人民币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央行不得不把大量流入的外汇买下来,这样就给市场注入了人民币的流动性。而流动性的过剩会将资金价格压得很低,进而刺激投资。”基于这样的分析,黄益平认为,在投资选择不多的情况下,资金除了流向股市,还会较多流向房地产市场。

  加息还是继续采用短期货币工具

  本月9日,央行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1200亿元1年期央票,参考收益率为2.7961%,略微低于市场的预期;同时进行了900亿元的7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35%,与上次操作相比大幅下跌60个基点。6天后的1月15日,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调整为9.5%。

  然而,一些专家与分析机构对央行的做法并不十分赞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随着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逐步增强,货币政策在相当程度已经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

  国海固定收益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永光也认为,央行采取的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属于被动性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大问题。市场资金流动性在不断的增长,央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来回收已产生的流动性。而对于将来新产生的流动性,则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货币工具来回收。

  同时,不少业界专家认为,央行今年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大。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日前在最新的报告中预测,今年央行将会再度加息2次,每次27个基点。

  梅新育认为,今年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与加息的可能性都很大,“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可以提高到的上限在13%-15%之间;在调整准备金率巨斧已经日常化的现实下,2007年央行如果再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应该不令人惊奇。同时由于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并不发达,居民消费对利率并不十分敏感,加息不至于遏制消费,却有助于遏制投资,因此加息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分析,由于去年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被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速得以缓慢回落,如果2007年能维持这一趋势,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则很小。

  本报驻京记者郑春峰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金融运行状况表

  国家外汇储备(亿美元)10663.44

  货币供应量(亿元)货币和准货币(M2)345577.91

  货币(M1)126028.05

  流通中现金(M0)27072.62

  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规模(亿元)293259.85

  对外贸易规模(亿美元)17606.9

  贸易顺差(亿美元)1774.7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与海关总署网站整理:张华

  图:

  “钱多得不知往哪儿放”的怪病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之痛正折磨着国内金融机构。

  绘图:喻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