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细节尚有漏洞,同志还需努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5日05:13 新京报

  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评论之三

  制作者竟不惜使用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著名乐句,当传旨官员踩着这一段以“不想长大”为人熟知的节奏出场时,不知又有多少观众笑翻在地。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延续了张黎此前作品中重审传统价值,从不为普通公众熟悉的历史细节出发,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贯做法。《大明王朝1566》的相关题材,由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珠玉在前,《明朝那些事儿》等通俗历史作品陆续铺垫,也足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电视剧的播放过程中,相关的讨论一直异常兴盛。关于该剧结构、主题、价值方面的赞扬见诸各媒体,不外是既宏扬了著名的主旋律,又渗透了深刻的历史反思,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历史正剧。而历史层面的批评也在网络与平媒上大量出现,挑刺成为部分观众乐此不疲的观剧配菜。

  正如作家李亚平所说的,“把电视剧当历史是傻冒”。为了构建一定的故事框架、达成一定的叙事意图,电视剧的制作者对历史活学活用,另立新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明王朝1566》无刺可挑。事实上,在这部电视剧中沿袭了国产电视剧存在的种种问题,落下了无数细节漏洞,有时甚至不免让观者跳出剧情,拍案惊奇。

  《大明王朝1566》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了军事活动,从一开始的淳安抗洪到台州抗倭,都可以见到士兵群体与战斗场面。明中后期的战争活动,火器的使用较为频繁。但该片并未使用大量烟火特技,表现相应的火器效果,而是使用电脑动画,在既有镜头中增加烟火效果。这些电脑动画制作异常粗疏,实在太假,令人齿冷。

  军兵的服装也是该剧细节漏洞的重要所在。在片中,无论这些大兵在执行什么任务,都披有斗篷。如果说是仪仗兵,身披斗篷增加威仪,自然是应当的。可是两军对垒,真刀真枪开打的时候,披着斗篷冲锋,实在是很容易被旁人误踩而绊倒,影响行动。更重要的是,拜托,抗洪抢险的时候,兄弟们就不需要带斗篷出镜了吧?

  电脑动画效果不佳,或许与投资有关,自然不能苛求,不过服装细节却与经费没什么关系,只是一个态度问题,操作时稍微留心一些,就可以填补漏洞,增加细节的真实感。不过《大明王朝1566》的制作者似乎缺乏这样的认真态度,类似的漏洞颇多出现。比如杨金水疯癫觐见一场,最后杨以头抢地,乞求免死,撞破前额,等内侍将杨金水拖出宫殿,镜头下摇,地上一汪鲜血。这个镜头也很诡异:不求中国的电视剧制作者严谨到如同《CSI》,精确考虑血管位置、血压水平,并依此判定血滴的喷溅方向,制作血迹。不过,以头抢地,血该是溅出,地上的鲜血怎么着也不该是平滑的一汪———这摊血画得未免太随意了。

  该剧最令人惊讶的是配乐的处理方式。作为一名摄影出身的导演,张黎对音乐依然没有什么感觉。在剧中,他在各种不合时宜的场合,使用各种不着调的音乐,以至音乐成为该片的一大败笔。尤其是已经疯癫的杨金水接圣旨一场,为了表现传达圣旨的紧迫感,并渗透揭发冤情的喜悦感,制作者竟不惜使用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著名乐句。当传旨官员踩着这一段以“不想长大”为人熟知的节奏出场时,不知又有多少观众笑翻在地。剧中类似的配乐颇多见,透出一种“险中取胜”的境界,却令观者摸不着头脑。

  张黎此前的作品《军人机密》就曾面临观众“细节漏洞太多”的指责,而这一部以历史正剧面目示人的《大明王朝1566》也不免出现诸多问题。事实上,中国电视剧工业的所有产品中,这样的问题大量存在。《大明王朝1566》的出现已经向公众证明了,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电视剧制作者,他们完全可以在投资人、监督者与观众之间达成平衡,制作出情节完善、立意上乘的作品。不过,需要提醒一句,经历了日剧、韩剧与美剧的反复洗刷,中国的电视剧消费者的欣赏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生产者的制作水平。面对这样的观众,电视剧的制作者们还需要多拿出些诚意与细心。

  □拇姬(北京编辑)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