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进官场咋遭异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05:10 大河网-河南日报

  □孙勇

  据中国新闻社1月21日报道,为推进对台经贸合作交流,积极应对高层交往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批厅级以上官员组建了广西高尔夫球队。由于高尔夫球的敏感性,这条消息迅速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异议。

  撇开一些情绪化的宣泄,这些异议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广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组建官员高尔夫球队来愉悦宾客是否过于奢侈?二是由此产生的高额费用,谁来埋单?

  客观地讲,广西官员开展高尔夫球运动的本意是为经贸合作交流营造更有利的条件和平台。试想,如果在谈笑风生挥舞球杆之间把握商机达成合作,不仅有创意,也颇符合一些高层人士的交往需求和交往理性。从公共生活的角度看,官员们有时也难免需要以消闲活动为载体来做一些公关。对这样的活动,可以确定其为公共行为,那么,要是按照公共伦理标准来加以分析的话,人们似乎不应有过多的指责。但仔细推敲,笔者以为持异议者说的也不无道理。

  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打高尔夫肯定有很多好处。但就目前的国情来看,对普罗大众来说,它其实有很强的符号意义。比如一说起高尔夫,人们就会觉得它是高消费、精英、贵族的代名词。记得去年厦门大学要开办高尔夫球课,这件事曾引发很大的争议。按道理,一所大学应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是学校的权利,在一个开明的社会他人无权干涉。而现在广西把高尔夫引进官场,甚至把它当成一些厅级官员提升执政本领的“必修课”,相对国情来讲,这是不是过于超前了?对普罗大众而言,这种尝试即便有益,也很难得到认同,这也是高尔夫进官场遭异议的重要原因。

  对高尔夫进官场的认识产生如此多的异议,笔者以为原因还在于,就像一些网友质疑的那样,目前的体制还没有对官员的公共活动进行明晰的规范,也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由于这些规范和机制的缺失,以及一些隐藏在公共生活中的腐败行为,使得公众对官员从事高尚休闲活动的容忍度相当有限。人们对高尔夫进官场的认识产生的异议显然就是这种情绪的反映,尽管官员们从事的可能是正常的公事活动。

  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异议实际上也包含着某种担心,正如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撰文指出的那样,“在一个社会中,资源的配置应该是公正的,兼顾不同利益主体的。尤其是政府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就更是要考虑到公平的原则。”如果政府过多地把有限的公共服务和资源的流向集中到某个特定群体,比如用组建官员高尔夫球队的方式去迎合投资者,这将对社会公正造成损害。孙立平将这种偏离政府职能定位的做法称为“政府势利”,他认为“政府势利”将损害政府的超越性和公正性。如果从公众话语中流露出的担心看,人们对高尔夫进官场的异议就不只是消极的了,而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了。①7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