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要善于从思想上建设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18:00 光明网
严雨龙

  最近,在浙西衢州乡间,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农民上网、农民讲坛论坛、报告学习会等等,再掀热潮。这些活动与往常所不同的是具有明显的“民间自发、城乡互动”的特点。究其原因,得益于当地宣传部门,近年来坚持不懈加强从思想上建设新农村的结果。

  具体来说,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先导与动力作用,强调“办法要来自于群众想法,做法要顺应群众想法”。抓住“思想”这个“牛鼻子”,突出群众的主体性,放手发动群众,把党委政府的要求与群众的需求,做到“无缝”对接。为此,要求每个宣传干部必须是“舆情侦查员”,及时随时都要能讲的出老百姓的“想法”。把群众的“想法”引导好、落实好作为实打实的思想建设——牵一“法”而动全身。比如,在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群众对此形式内容上的不满足,就迅即将单向的“送”改为由群众“点单”相结合;一段时间后,群众仍然有想法,又进一步引导群众从单纯观众成为“演员”互动;然后,还是“尊重”群众意愿,演变成了下乡与进城相结合,城乡文艺唱出了“对台戏”。至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了农村群众自觉自愿自发的行为。在其它诸如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技能培训、和谐村等等工作中,也都力求从群众“想法”入手,使之“自发”化。即使在有的地方万事俱备,而如果群众的“思想”条件不具备,也宁愿“等一等”,再酝酿再“发酵”。因此,思想与建设,互为促进良性互动,随着农村建设的开拓创新,群众的思想精神境界也在不断提升。

  其实,思想是先导,思想是保证,思想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党历来十分强调的一项基本的工作原则,也是在实践中常用常新的科学方法。但是,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有的时候也确实存在有所忽视或滞后的现象。重上面要求,而轻下面需求;重领会政策理论精神,而轻把握群众“想法”。加强新农村建设,有的地方也只是一味地办“实事”做“好事”,只管“投入投入”,极少顾及群众的实际想法。结果尽管路了桥了水了“村村通”等等实事好事做了很多,群众还是有这样那样的说法。有什么事村里就等着上面去抓,一时没到位,“说法”就更多。“吃肉骂娘”便是较为常见和典型的一例。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辛辛苦苦组织科技、卫生工作队,下到村里,群众也只是赶集看戏似的来“凑个热闹”,袖手旁观还不算,还要“说三道四”。有的基层干部“抱怨”,这明明是为群众好,可怎么就硬是要“巴结”他们呢?

  如此“吃力不讨好”,办了实事不见好,实质上是“思想建设”未到位、或者错了位。当然,办了实事好事,群众得到实惠,最终群众还是会认同赞同的。但是,人的思想认识有个过程,也有自身局限性。并非什么样的“物质”就一定产生什么样的“意识”,农村客观环境“新”了“思想”也跟着“新”了。尤其是在利益多样、文化多元、情况多变的新形势下,就更加要求要善于从思想上建设新农村。把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是思想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动力所在。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其根本要“思想”的可持续性。和谐的根本也在于“思想”要有统领和有序性。

  善于从思想上建设新农村,说到底就是要一切从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事”利导。掌握群众需求,把握群众想法,见物见人,干事显精神。既不能一提思想建设,就只是开展什么“主题”学习宣传教育;也不可只用“给钱给物”“政策倾斜”所谓的“加强”思想建设;更切不能以市场利诱机制替代思想工作。思想建设的办法就是来自于群众的现实想法,宣传教育的做法就在于顺应群众的想法。群众的想法是实在的具体的,思想建设并非虚功,而是需要面对面实打实做的硬任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