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论:为什么“抢白”官腔成了稀缺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8日02:12 新京报
“不要扯远了,请直接回答问题,就说你晓得还是不晓得,具体该怎么办?”1月26日,在市民代表座谈会上,重庆市教委一名副主任在回答一位市民代表关于如何堵住买卖生源漏洞的质疑时,被刚动完手术80高龄的政协委员雷亨顺中途“抢白”。(《重庆晚报》1月27日) 雷委员可一点都不留情面,搞得教委负责人很尴尬:“我没分管职业教育这一块,所以不太清楚情况。但这个现象是存在的,教委也先后查处了不少违规……”未说完,又被雷委员的“能不能举个例子?”打断,结果,这个教委负责人把未说完的半句话,强行打回肚里;而看到再不能官话下去,只得表示“不是很清楚”。 不消说,对政府官员的据理直言、当场反驳还很少见,难怪现场为雷委员此举响起热烈掌声。实际上,雷委员对此直言不讳:“这是本届政协的最后一年,我希望在明年换届交接时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从关键词“最后”、“交接”,人们在向雷委员致敬的同时,会不会心有所惑,非得到“关头”上才有“抢白”的勇气吗?平时,为什么不能把质疑某些政府官员的官话、套话,当成监督常态呢? 答案可能很难让人满意。如此,人们不禁要问,“抢白”到底需要多大成本?为什么“抢白”成了稀缺品?又是什么阻碍了人们对某些政府官员说官话、套话的“抢白”?如果,“抢白”不需要付出代价,还能因此尝到好处,官话、官腔、套话、空话还能生存下去吗?同样,政府官员说实话的成本,要是很多时候都高过“打官腔”,还能指望会上杜绝打瞌睡吗? 看来,“抢白”与“说实话”的成本不是小问题。要是能保证两者成本低甚至有回报,反之打官腔的成本高,我们的代表委员、政府官员想必会以更谨慎务实的态度服务公众。至于现在的“抢白”与“说实话”成本到底有多高,恐怕还是得看实践的检验。作为公民,我期待早日看到令人高兴的结果。 □胡镇途(广西职员) |